
詩體名。詩的首句與末句相同。始于 宋 邵雍 《首尾吟》:“ 堯夫 非是愛吟詩,詩是 堯夫 春出時。一點兩點小雨過,三聲五聲流鶯啼。盃深似錦花間醉,車穩如茵草上歸。更在太平無事日, 堯夫 非是愛吟詩。”後稱這類形式的詩為“首尾吟”。
首尾吟是一種特殊的詩體形式,其核心特點是詩的首句與末句完全相同,形成首尾呼應的結構。以下是詳細解釋:
起源與定義
首尾吟由宋代文人邵雍首創,他在《首尾吟》組詩中首次運用這一形式,如“堯夫非是愛吟詩”。該詩體通過重複首尾句,增強詩歌的節奏感和回環美感。
結構特點
每首詩的首句與末句完全一緻,中間部分圍繞主題展開。例如邵雍另一首作品:“堯夫非是愛吟詩,詩是堯夫自在時……閑氣虛名都忘了,堯夫非是愛吟詩”。
修辭功能
這種重複手法不僅強化了情感表達,還使全詩結構更緊湊,産生回環往複的韻律感。部分資料将其視為修辭手法,用于文章或詩詞中以增強連貫性。
文學意義
首尾吟打破了傳統詩歌的線性結構,通過首尾閉合的循環模式,突出主題的深化與哲理性思考,體現了宋代文人追求形式創新的文學傾向。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邵雍《首尾吟》的完整詩作,可參考漢典、漢程漢語等來源。
首尾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吟詠文句時,通常将首句和尾句進行對應呼應。它是一種修辭手法,常用于詩詞創作和賦文當中。
首尾吟的漢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首部旁(⺅)和尾部旁(又)。首尾吟的拆字筆畫數分别為2畫和5畫。
首尾吟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詩詞創作中。在古代詩人創作詩歌的過程中,他們會特意安排首句和尾句呼應對應,以增加詩歌的藝術感和美感,這也就形成了首尾吟這一修辭手法。
首尾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首尾吟作為一個詞語的基本組成部分,并未在古代有特殊的寫法規定。
1. 他的詩歌首尾吟,意境深遠,給人以很大的藝術享受。
2. 這篇文章的首尾吟設計恰到好處,使整個叙述更加有力。
1. 漢字組詞:首句、尾句、吟詠、文句。
2. 修辭手法組詞:修辭、呼應、對應、創作。
1. 對仗:指詩歌句子呼應對應的修辭手法。
2. 對偶:指文學作品中平衡、呼應的文句結構。
整體:指詩歌或文學作品的整體結構,不強調首句和尾句的對應呼應關系。
單一:指詩歌或文學作品中缺乏首句和尾句對應的修辭手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