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訪拏的意思、訪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訪拏的解釋

見“ 訪拿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訪拏(fǎng n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罕用于現代漢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權威辭書進行考釋。根據《漢語大詞典》等典籍記載,該詞可解析如下:


一、核心釋義

訪拏 指調查緝捕,強調官府通過查訪、偵查等手段捉拿罪犯或嫌犯的行為。


二、曆史語境與用法

  1. 司法行為

    多見于明清律法文書,指官府對逃犯或涉案人員的追查緝捕流程。例如《大明律》中規定:“凡捕役訪拏賊盜,須憑實迹。”(捕快需依據證據調查捉拿盜賊)。

  2. 公文用語

    古代官方文書常用“嚴行訪拏”“密加訪拏”等表述,體現對案件的重視程度。


三、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被“偵查緝捕”“通緝捉拿”等替代。僅見于研究古典法制、刑獄制度的文獻中,如清代檔案或律學著作。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41頁)

    釋義:“查訪捉拿。”

    例證:《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差人密訪拏人。”

    (無有效電子鍊接,來源為紙質辭書)

  2. 《唐律疏議·捕亡律》

    載有“知情藏匿罪人,若過緻資給,令得隱避者,各減罪人罪一等,同職有私,減二等,仍從訪拏科斷”,印證其司法術語屬性。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無公開電子版鍊接)

  3. 《康熙字典》(辰集中·手部)

    對“拏”的釋義:“捕也”,佐證其緝捕本義。


“訪拏”是古代司法體系中的專業術語,需依托權威辭書及曆史律法文獻理解其“調查+緝捕”的雙重動作内涵,現代語境中已無實際使用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訪拏”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fǎng ná,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析如下:

基本含義

指對人或事物進行探訪、考察,強調通過實地走訪和深入調查來獲取信息。


構成解析

  1. 訪:意為“拜訪、探望”,側重于主動接觸的行為。
  2. 拏:此處引申為“考察、調查”,而非其單獨使用時的“捕捉、牽連”等含義(參考漢典對“拏”的釋義)。

使用場景


與其他詞義的區分

需注意“拏”在成語中的特殊含義:


“訪拏”常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強調系統性探訪與細緻考察相結合的行為,適用于需要深度了解的場合。如需更多曆史用例,可查閱古籍或專業詞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拔羣出萃北卷讒謀撤佃澄潤程式控制沖動丑地川境處士星吊死問疾發貴方祀告身國蠹紅巾活瓣佳賓賤鄙捷口謹對金翡翠經藝矶嘴老太爺了了解人意冷菜略事諒解糧廪流量龍跳龍象會路路通賣清盲然毛實猛趷丁木芽弄不懂醲粹崥崹牽吟青袍白馬權政潤下傷壞繩度沈疴石腸世役霜金隋祭撻罰體狀晚秋作物委要先聲銜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