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鞮的意思、銅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鞮的解釋

(1). 春秋 晉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縣 南。 晉平公 曾築 銅鞮宮 于此。 漢 置縣,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縣 南。 北魏 以後屢有遷移。 明 洪武 初廢入 沁州 。《左傳·成公九年》:“秋, 鄭伯 如 晉 , 晉 人讨其貳於 楚 也;執諸 銅鞮 。” 杜預 注:“ 銅鞮 , 晉 别縣,在 上黨 。” 楊伯峻 注:“據《嘉慶一統志》, 銅鞮 在今 山西 沁縣 南。”

(2). 春秋 晉 離宮名。《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今 銅鞮 之宮數裡,而諸侯舍于隸人。” 杜預 注:“ 銅鞮 , 晉 離宮。” 楊伯峻 注:“ 銅鞮宮 在 山西 沁縣 南二十五裡。”

(3).指 襄陽 。 唐 李端 《代棄婦答賈客》詩:“ 玉壘城 邊争馬走, 銅鞮 市裡共乘舟。” 宋 張孝祥 《醉落魄》詞:“桃花庭院光陰速, 銅鞮 誰唱大堤曲。歸時想是櫻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一·公文介公詩》:“《襄陽》雲……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見 銅鞮 歌舞無?”

(4).曲名。 明 徐複祚 《投梭記·叙飲》:“唱罷《銅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參見“ 銅鞮曲 ”。

(5).亦作“ 銅鍉 ”。複姓。 春秋 時有 銅鍉伯華 。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地理雙重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銅鞮(tóng dī)

  1. 古宮殿名

    指春秋時期晉國建于銅鞮山(今山西沁縣南)的著名宮殿。該宮殿規模宏大,為晉國宗廟所在,亦用于宴飨諸侯,象征晉國強盛時期的政治權威。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載:“今銅鞮之宮數裡。” 描述其綿延數裡的壯觀景象(見中華書局點校本《左傳》)。

  2. 地域名稱

    引申為古代縣名,即銅鞮縣。西漢置縣,屬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省沁縣西南,北魏後屢經變遷,至明代廢置。其名直接源于銅鞮山及宮殿。

    《水經注·濁漳水》記:“銅鞮水出銅鞮縣西北。” 印證其地理沿革(見陳橋驿《水經注校證》)。

  3. 詩詞意象

    在文學中常作為曆史興衰的象征。如唐代王勃《銅鞮津賦》以宮殿遺迹抒懷古之情,清代朱彜尊《銅鞮曲》借地名暗喻時代變遷(見《全唐詩》《曝書亭集》)。


二、權威考據


三、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1卷,第1383頁“銅鞮”詞條。
  2. 《左傳·襄公三十一年》(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本)。
  3. 郦道元《水經注·卷十·濁漳水》(陳橋驿校證本,中華書局,2007)。
  4. 譚其骧《中國曆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西漢并州刺史部圖幅。

以上釋義綜合曆史文獻、地理考據及文學用例,完整呈現“銅鞮”一詞的語義演變與文化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銅鞮”一詞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地理及文學語境綜合理解:

1. 曆史地名 銅鞮是中國古代重要建制地名,始見于春秋時期,為晉國邑名,位于今山西省沁縣南部。漢朝設銅鞮縣,曆經北魏至明初多次遷移,最終于洪武年間并入沁州。該地因晉平公修建銅鞮宮而聞名,成為晉國離宮代表建築之一。

2.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代指襄陽,源于南朝梁武帝時期流行的《白銅鞮》曲調。李白《襄陽歌》中“襄陽小兒齊拍手,攔街争唱白銅鞮”,即以銅鞮渲染襄陽的市井風情。宋代劉過《滿江紅》中“銅鞮路”亦借指襄陽街道,表現春遊盛況。

3. 音樂曲名 《白銅鞮》原為南朝襄陽童謠,後演變為樂府曲調,屬“清商曲辭”。其曲調輕快,多用于描繪民間節慶場景,成為唐宋文人詠襄陽的典型意象。

4. 其他含義

需注意: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如曆史文獻多指山西古地名,而文學作品常借指襄陽或曲調。

别人正在浏覽...

白玉堂保苗寶台拔徙揙刀冰澈菜玉稱諺成踴持守除夕忖奪倒置疊激都居飯瓜繁簡風麗風絮腐史幹害過位號炮恨相知晚紅紮後省還錢斛斯奸狡漸塗家緣過活金宮驚俗捐稅踽偻看城咳嗆兩疏輘輷論辭漫頭嫩蘂槃水抛撒迫然清晖親婣齊頭數悫願瞿塘灘熱照容冶若非仕途貪愞特勝苕穎文衡溫戶心甘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