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鹖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曰復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 唐 王泠然 《論薦書》:“夫物極則反,人盛必衰。”《資治通鑒·唐則天後長安元年》:“陛下雖安天位,殊不知物極則反,器滿則傾。”亦作“ 物極将返 ”。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箸議第一》:“子亦知物極将返乎?天生物,命官理之,有所潰,有所鬱。鬱之也久,發之也必暴。”
“物極則反”是一個蘊含辯證思想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事物發展到極端時,會向相反方向轉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任何事物一旦達到極限,就會朝對立面轉變。這一規律體現了自然與社會的動态平衡,如盛極必衰、樂極生悲等現象。
最早見于戰國時期典籍《鹖冠子·環流》:“美惡相飾,命曰複周;物極則反,命曰環流。”。唐代王泠然在《論薦書》中進一步闡釋:“夫物極則反,人盛必衰”,強調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
該思想源于道家哲學,老子提出“禍福相依”“物極必反”等觀點,認為陰陽轉換是宇宙運行的基本法則。宋代哲學家也指出“物極必返,其理須如此”,将這種轉化歸因于内在規律。
與“物極必反”“物盛則衰”“月盈則虧”等成語含義相近,均強調事物發展的對立統一性。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漢典、國學大師等來源。
《物極則反》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事物到達極端的狀态後就往相反的方向發展。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 “物” 和 “反”,部首分别是 “⺮”(竹子)和 “反”(反手)。
《物極則反》的筆畫數是16畫,具體寫法為:
“物”:橫折鈎、豎、橫、豎折、捺、撇、捺、點、豎、橫、撇。
“反”:豎。”反”的兩個筆畫相撇之間有一個易字形。
《物極則反》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滕文公上》,形容事物達到極點時就會産生變化。
《物極則反》的繁體字是「物極則反」。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具體如下:
“物”:田、竹、豎、橫、豎、橫、撇。
“極”:從、十、屍、辶(⻍豎)、耳、王。
“則”:刀、貝、力。
“反”:“⺮”(竹子)上加“⺅”(兒)。
例句:工作時,要注意避免過度勞累,因為物極則反。
組詞:物極則反、反複無常、反感、反射、反抗、反思。
近義詞:運動反作用、積勢不發、勢如破竹、反噬。
反義詞:大器晚成、溫和、懷柔、順勢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