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时出战杀敌,割取左耳,以献上论功。馘,被杀者之左耳。亦泛指奏凯报捷。《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郑玄 笺:“馘,所格者之左耳。”《文选·潘勗<册魏公九锡文>》:“献馘万计,遂定边城。” 李周翰 注:“战胜则割死人之耳,以献於君。”《三国演义》第七一回:“献馘功勋重,开疆展帝畿。” 清 孙枝蔚 《寄怀王诒上祭酒》诗:“池边传献馘,殿上待賡诗。”
献馘(xiàn guó)是古代军事礼仪中的专有名词,指战争中割取敌方阵亡者的左耳以计数战功,并向君主或上级呈献的行为。该词由“献”与“馘”组合而成:“献”指进献、呈送,“馘”原指战争中割取的敌人左耳,后引申为统计杀敌数量的凭证。此仪式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是“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于《诗经》《左传》等典籍,如《诗·鲁颂·泮水》载“矫矫虎臣,在泮献馘”,即描绘将士献敌耳于学宫的场面。
从制度内涵看,献馘具有三重社会功能:其一为核验军功,通过实物凭证确保封赏公正,如《左传·宣公二年》记录晋国“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的统计方式;其二为震慑敌方,展示武力威慑;其三为祭祀告庙,将敌耳献于宗庙象征战争胜利,如《礼记·王制》载“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这一制度直至明清时期仍存在于边疆军事活动中,但随火器普及逐渐消亡。
来源参考:汉典“献馘”词条释义、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周礼·夏官》注疏、国学网《十三经注疏》礼制研究。
“献馘”是古代战争中的一种仪式性行为,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献馘”指古代将士在战场上杀敌后,割取敌人左耳作为凭证,回朝后献给君王以计战功。其中“馘”特指被割下的左耳,后也泛指凯旋报捷的仪式。
“献馘”是古代军事与礼仪结合的特殊制度,核心为记录战功,后衍生出文化隐喻。需注意其原始含义与引申义的区分,避免现代语境中的误用。
璧还伯翳卜禘春生辞呈大较黨項雕虫小技跕堕丁壮斗争性敦密方朔桃飞觞走斝氛翳附蠃革盆格正工匠苟合光秃黑牌箭栝吉吊桕脂巨璞举眼无亲醂柿牢九磊魁灵命林缘鲤趋末朝默忖内羞欺诳倾企蜻蜓清遐全宋词区理肉呼呼软实力丧胆善战砂心説智算筹踏虎车陶葛体度土窑微辨务法遐狄线儿乡语稀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