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英明的識見。 晉 袁宏 《三國名臣序贊》:“英英 文若 ,靈鑒洞照,應變知微,探賾賞要。”《舊唐書·李德裕傳》:“然臣竊念拔自先聖,偏荷寵光,若不愛君以忠,則是上負靈鑒。” 郭沫若 《虎符》第四幕:“呵,我的先王,你的靈鑒不昧,請你譴責我!”
(2).猶靈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戰主國》:“鄰此復有 慈氏菩薩 像,形量雖小,威神嶷然,靈鑒潛通,奇迹間起。”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阿踰陀國》:“以為 世親菩薩 及 師子覺 流轉惡趣,遂無靈鑒。”
“靈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古典文獻和現代釋義兩個維度綜合理解:
英明的識見
指卓越的洞察力和智慧,常用于形容人的明智判斷。例如:
靈應(神靈的應驗)
多用于宗教或文學語境,指神明對祈願的回應。例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靈鑒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作名詞,有着豐富的含義。它可以指代一種洞察力、鑒别能力或者判斷能力。同時,靈鑒也可以被用來形容像鏡子一樣能夠反映事物本質的東西。
靈鑒的部首是火(huǒ)字旁,筆畫數為17劃。
靈鑒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七月》中:“火炙兮濟洸,靈鑒兮符蓍。”意為火焰湧動,神奇的靈光能照亮一切。
在繁體字中,靈鑒仍然保持為「靈鑒」。
古時候,靈鑒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以《說文解字》為例,其中将靈鑒寫作「盈鹾」,意為滿溢的光輝。
1. 她那雙明亮的眼睛仿佛是一面犀利的靈鑒,能夠洞察一切。
2. 記者們的工作就是把事實展現給公衆,他們是觀察事件的靈鑒。
- 靈感:突發的思路或者創意。
- 靈巧:機智、聰明。
- 靈氣:神奇的氣息或者能量。
- 慧眼:聰明的眼睛,形容能夠洞察一切的眼睛。
- 眼力:指看東西的能力。
- 遲鈍:指認識能力或者鑒别能力較差,反應遲緩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