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encourage and inhibit]∶鼓勵和禁止
善惡無所勸阻
(2) [dissuade sb.from;advise sb not to]∶勸人不要做某事或進行某種活動
你最好勸阻他别那樣幹
亦作“ 勸沮 ”。1.鼓勵和禁止。《墨子·非命中》:“發憲布令以教誨;明賞罰以勸沮。” 晉 葛洪 《抱樸子·崇教》:“堅隄防以杜決溢,明褒貶以彰勸沮。”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論文·蘇文忠公墓志銘》:“公歷言今賞罰不明,善惡無所勸阻。”
(2).以理相勸并阻止其做某事或進行某種活動。《明史·閹黨傳·焦芳》:“ 瑾 ( 劉瑾 )怒翰林官傲己,欲盡出之外,為 張綵 勸沮。”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你入過獄了,見過了死亡,即使你不能幫助我,可也不會勸阻我了!”
“勸阻”是一個動詞,表示通過勸說或講道理的方式阻止某人做某事。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分解
典型用法
場景:常用于人際關系中制止危險/錯誤行為
結構特點:
近義辨析
文化内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勸阻行為常體現「與人為善」的價值觀,《論語》有「忠告而善道之」的類似表述,強調善意引導的溝通方式。
如需更多語言學分析或具體語境案例,可提供補充說明。
勸阻指勸告、阻止。字面意思是用勸告的方式阻止某個行為或者阻止某種情況的發生。
勸阻的部首是力(力量),拆分後部首分别為力和阝,筆畫總數為10畫。
《說文解字》中提到勸為勸也,勸厭也,阻為擋也,不通也。合為谏也,見過谏官則怯,見過帳則虧,見過適也。言人之力呼聲相當以生窘迫行動之肒鬃也。
勸阻的繁體字為勸阻。
古時候,勸阻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在的字形。古代對于同一個字的字形可能存在多種寫法。可惜我們無法提供具體的古代寫法,因為現在通用的字形是根據曆史演變而來的,存在一定的規範性。
1. 他竭力勸阻朋友不要去參加那個危險的活動。
2. 他們勸阻他不要離開家,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決定。
勸告、阻止、警告、阻礙、勸慰
勸說、勸導、規勸、規谏
鼓勵、促進、推動、支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