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濡縷的意思、濡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濡縷的解釋

沾濕一縷。形容沾濕範圍極小。引申指力量微弱。《史記·刺客列傳》:“得 趙 人 徐夫人 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裴駰 集解:“言以匕首試人,人血出,足以沾濡絲縷,便立死也。” 唐 元稹 《唐故建州蒲城縣尉元君墓志銘》:“及逾三十年,予亦竊位偷名,官進不已,然而終無濡縷之力及於君。”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田七郎》:“ 七郎 曰:‘此刀購諸異國, * 未嘗濡縷。迄佩三世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濡縷"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濡"字從水需聲,《說文解字》釋為"漬也",本義指液體浸漬物體。《漢語大詞典》收錄"濡"有沾濕、潤澤等七種引申義項。"縷"為形聲字,《玉篇》解作"線也",特指絲麻織物的經緯線,後引申為細長物體的統稱。

二、文獻訓诂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刺客列傳》:"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司馬貞《索隱》注:"謂劍刺入,血出僅足以沾濡衣縷。"此處以衣縷被血浸染的視覺效果,具象化創傷的深度與烈度。唐代李峤《寶劍篇》"直是荊轲血,濡縷不足驚"延續此意象,強化悲壯色彩。

三、語義演變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證,宋元以降該詞漸生轉義:既可實指織物浸漬狀态(如《東京夢華錄》載"酒濡縷蒸羊"),亦衍生出"細微痕迹"的抽象義(如王夫之《讀通鑒論》"雖濡縷之愆,必察其本")。

四、近義辨析 《辭源》将"濡縷"與"濡迹""濡沫"列為同源詞群,區别在于:"濡迹"側重行為影響(《後漢書·荀淑傳》"濡迹中常侍"),"濡沫"取《莊子》典喻互助("相濡以沫"),而"濡縷"特強調液體浸漬的視覺量化。

該詞的曆時演變完整呈現了漢語單音詞複合化的典型路徑,從具體物象到抽象概念的語義拓展規律,在《王力古漢語字典》中有系統論述。

網絡擴展解釋

“濡縷”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rú lǚ,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釋義

2.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刺客列傳》,描述匕首淬毒後的緻命性:“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意為匕首刺人後,僅需沾濕一縷血的微量,便能緻人死命,凸顯毒性之強。後世如唐代元稹、清代蒲松齡的作品中,也借“濡縷”比喻微薄之力或微弱影響。

3.用法與語境

4.注意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濕潤、滋潤”,可能與具體語境或誤用相關,但主流釋義仍以《史記》及權威字典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並轡城阻抽繭踹看初平辭彩單純詞膽練到來對句蠹字魚放賴泛霞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匄施剛兵歌讴廣文館豪蕩虹霓閣懽宴灰鶴彙征見輕揭帝矜尚九重牆均調忾惜扣減連扯兩喈潋灎禮食賣鄰靡靡南離凝露骢偏壓平道坯璞辟彊園噗簌簌穹官三泉沙輪神冊勝計聖則水埠泝流追源貪得無厭缇麾外場人猥俗下邊夏服香山社小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