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庠校的意思、庠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庠校的解释

古代学校。 明 李东阳 《送孛士常》诗:“诗书起庠校,戎马壮边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庠校"是中国古代对不同层级教育机构的统称,由"庠"和"校"两个具有历史渊源的字词组合而成。

一、分字释义

  1. 庠(xiáng):最早见于夏代,《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地方乡学",《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后特指西周时期的地方官学。其甲骨文字形由"广"(屋宇)和"羊"(祭祀用品)构成,体现教育与礼制结合的特征。

  2. 校(xiào):《说文解字》释为"木囚也",原指刑具,后假借为教育场所。《周礼·夏官》注"校者,教也",汉代演变为军事训练与基础教育并存的机构,《汉书·平帝纪》载"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二、历史演变

  1. 西周时期形成"中央辟雍,地方庠序"体系,《礼记·学记》记载"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2. 汉代确立"校"的官方地位,《汉书·儒林传》有"殷曰庠,周曰校"的记载;
  3. 唐宋时期"庠校"并称渐成定式,如柳宗元《四门助教厅壁记》"周人置虞庠于四郊,以养国老、教胄子"。

三、功能差异 据《中国教育制度通史》记载:

该词现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及成语中,如"庠校之教"指代基础教育,"入庠"成为古代考取秀才的代称。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国古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及《辞海》教育分册。

网络扩展解释

“庠校”是古代中国对教育机构的统称,具体含义如下:

一、基本定义

“庠校”由“庠”和“校”组成,均指古代学校。其中:

二、历史演变

  1. 朝代差异
    夏称“校”,殷称“庠”,周称“序”,后逐渐统称为“庠校”()。
  2. 功能特点
    以儒家经典、礼仪道德为核心教学内容,如《孟子》提到“庠者养也,校者教也”()。

三、文化意义

四、文献例证

《说文解字》记载:“庠,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印证了其历史渊源()。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朝代教育制度或相关诗词引用,可进一步查阅《孟子》《说文解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遨神棓喝邦统弊本碧鬟红袖冰鞋伯昌长勺赤鳞池沼物蝶戏洞照对口快板儿儿马恶诗丰腻槁箨鬼伯贵职喝撺厢鹤瘗回变集安借春对就令觊欲积雨云基桩琅琳兰盆礧砢冷债嫠妇力荐鑪椎緑珠楼毛崽子门面语冥然闹吵吵拟则蟠曲僻谬栖旅清隽绮纨之岁趋泽染草山高皇帝远身相誓心琐旅套间跳鲍老通行退默玩延违事五角六张香火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