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何休 稱夫道缺、婦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 周公 之禮缺為“七缺”。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公羊傳》:“ 蘇氏 謂 何休 《公羊》之罪人, 晁氏 謂 休 負《公羊》之學。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七缺,皆出於 何氏 ,其《墨守》不攻而破矣。” 翁元圻 注:“ 何氏 《作文諡例》雲:七缺者, 惠公 妃匹不正, 隱 桓 之禍生,是為夫之道缺也。 文姜 淫而害夫,為婦之道缺也。大夫無罪而緻戮,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為臣之道缺也。 晉侯 殺其世子 申生 , 宋公 殺其世子 痤 ,是為父之道缺也。 楚 世子 商臣 弑其君 髡 , 蔡 世子 般 弑其君 固 ,是為子之道缺也。 桓 八年正月己卯蒸, 桓 十四年八月乙亥嘗, 僖 三十一年夏四月,四蔔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郊祀不修, 周公 之禮缺。是為七缺也矣。”
七缺是漢語中的古語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古代祭祀禮儀術語
指古代天子或諸侯舉行宗廟祭祀時,因禮節性謙讓而故意缺少的七種祭品。這一制度源于周代禮制,通過刻意空缺部分祭品表達對神靈的敬畏和謙卑。據《禮記·曲禮》記載,天子祭祀應設“太牢”(牛、羊、豬三牲俱全),但實際僅陳列部分祭品,稱為“七缺”,以體現“禮有以少為貴”的原則。
二、引申指缺陷或官職空缺
後引申為七種缺失或不足,多用于形容事物不完整或官職缺位。例如《漢書·百官公卿表》提及“官有七缺”,指朝廷中七類重要官職的空缺狀态。明清文獻中亦用“七缺”泛指多種缺陷,如清代筆記《柳南隨筆》載:“物有七缺,器之不備也。”
“七缺”是一個源自漢代經學家何休提出的概念,特指七種倫理道德的缺失,主要與儒家倫理體系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七缺”指夫道、婦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以及周公之禮的缺失。這七種缺失并非泛指普通缺點,而是特指違背儒家倫理綱常的行為。
2. 具體内容 根據何休《作文谥例》記載,七缺包括:
3. 曆史背景 該概念出自何休對《公羊傳》的注解,後被宋代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引用批評何休學說,反映了漢代儒家對倫理秩序的重視。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多來源解釋,若需查看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6的原始文獻分析。
白齋鞴靫碧虛郎步兵才子蒼舒參诘陳浮猝然打噴嚏定業短氣發憤忘食方絜繁積反射風馳粉淚府囊副職格緻家鳏窮骨目國君故券黃牌警告歡駭恢胎踐蹂機府金鍐九緯鶌鶋烤藍籃筍力大無比邏哨羅緻馬工枚速明角燈凝厲農機具弄說沛澤強本節用潛寂千周騎箕鬐介情愫冗號神宵饕诐枉費心力萬幸尉承違從猥凡微阙相墓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