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何休 稱夫道缺、婦道缺、君道缺、臣道缺、父道缺、子道缺、 周公 之禮缺為“七缺”。 宋 王應麟 《困學紀聞·公羊傳》:“ 蘇氏 謂 何休 《公羊》之罪人, 晁氏 謂 休 負《公羊》之學。五始、三科九旨、七等、六輔、二類、七缺,皆出於 何氏 ,其《墨守》不攻而破矣。” 翁元圻 注:“ 何氏 《作文諡例》雲:七缺者, 惠公 妃匹不正, 隱 桓 之禍生,是為夫之道缺也。 文姜 淫而害夫,為婦之道缺也。大夫無罪而緻戮,為君之道缺也。臣而害上,為臣之道缺也。 晉侯 殺其世子 申生 , 宋公 殺其世子 痤 ,是為父之道缺也。 楚 世子 商臣 弑其君 髡 , 蔡 世子 般 弑其君 固 ,是為子之道缺也。 桓 八年正月己卯蒸, 桓 十四年八月乙亥嘗, 僖 三十一年夏四月,四蔔郊不從,乃免牲,猶三望,郊祀不修, 周公 之禮缺。是為七缺也矣。”
“七缺”是一個源自漢代經學家何休提出的概念,特指七種倫理道德的缺失,主要與儒家倫理體系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七缺”指夫道、婦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以及周公之禮的缺失。這七種缺失并非泛指普通缺點,而是特指違背儒家倫理綱常的行為。
2. 具體内容 根據何休《作文谥例》記載,七缺包括:
3. 曆史背景 該概念出自何休對《公羊傳》的注解,後被宋代學者王應麟在《困學紀聞》中引用批評何休學說,反映了漢代儒家對倫理秩序的重視。
提示:以上内容綜合了多來源解釋,若需查看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6的原始文獻分析。
《七缺》是一個成語,意為“缺乏;不夠充分”。它常用來形容某種事物或條件不夠完備、不足以滿足需要的情況。
《七缺》的部首是“缶”(fǒu),由“缶”和“火”(huǒ)兩個部首組成。
根據筆畫,它可以分為12個筆畫。
《七缺》最早來源于《孟子·盡心上》:“約之以五色,诎之以匮限,導之以立信,明之以顯名,正之以正心,誠之以明志,固之以七缺。”這句話意為用五彩之物來誘導,用匮限之策來約束,以立信令人心服,以顯名使人明晰,以正心來糾正,以明志來表現誠信,以七種不足之處來穩固令人的信仰。
《七缺》的繁體字為「七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關于《七缺》這個詞,具體的古代寫法并不确切,因為它是一個成語,而成語的形式可能在不同的時代有所變化。
1. 他的計劃七缺八落,沒有什麼實際可行性。
2. 由于臨時變動,會議的安排有點七缺八斷。
1. 七月、七夕、七彩、七天、七星、七月八月、七情六欲。
缺乏、不足、不充分、不全、欠缺。
充足、齊全、完備、全面、無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