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veral situation;whole picture] 比喻事物的全貌
適領一藝,未窺全豹。——《聊齋志異》
喻事物的全貌,全體。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司文郎》:“適領一藝,未窺全豹,何忽另易一人來也?” 郭沫若 《“石鼓文研究”重印弁言》:“我接受了 河井 的建議,因而我就有了機會,得以看到‘先鋒’、‘中權’、‘後勁’三本的全豹。”
“全豹”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經典出處:
源自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司文郎》:“適領一藝,未窺全豹。”意為僅接觸到片段,未看到整體。
現代用例可見郭沫若《石鼓文研究》,描述通過他人幫助得以“看到全豹”。
近義詞:全部、全體、整體、通盤。
反義詞:一斑、片段(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全豹”強調對事物完整性的認知,常用于學術、文學等正式語境。若需更多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或權威詞典。
《全豹》是一個漢字詞組,意思是整個豹子,指的是豹子的整體。
《全豹》的拆分部首是豸(豕),筆畫為10畫。
《全豹》這個詞來源于《漢書·匈奴傳》:“大秦将聚其衆以攻太原,三十萬全豹以鬥銳急。”意為匈奴統帥帶領三十萬個整隻的豹子對抗大秦軍隊。這個詞引申為表示整體的意思。
《全豹》的繁體寫法為「全豹」。
在古代,「全豹」的寫法和現代相同。
1. 他一眼逛過整個動物園,最後停留在了那隻華麗的全豹身上。
2. 這種全豹斑紋非常稀有,在野外幾乎看不到。
1. 全部(quán bù):整個的、所有的。
2. 豹子(bào zi):屬于貓科的動物,體态矯健,毛色光亮。
全部、整全
部分、局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