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 勃海 鮑宣 妻者, 桓氏 之女也,字 少君 。 宣 嘗就 少君 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 宣 不悅……妻乃悉歸侍禦服飾,更著短布裳,與 宣 共挽鹿車歸鄉裡。拜姑禮畢,提甕出汲,脩行婦道,鄉邦稱之。”後遂用為修行婦道、甘于貧苦的典故。 明 單本 《蕉帕記·鬧婚》:“如夢。幸配 梁鴻 。喜齊眉燕爾,自甘提甕。”
“提甕”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存在差異,需結合出處具體分析:
本義與典故來源
出自《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記載鮑宣妻子桓少君放棄富貴生活,婚後“提甕出汲”(提着陶甕打水),親自操持家務,踐行婦道,最終受到鄉裡稱贊。此典故中,“提甕”象征甘于清貧、恪守婦道的品質。
衍生含義的分歧
使用建議
建議優先采用原典中的正面含義,引用時需明确上下文。若用于負面意義,需結合語境補充說明,避免歧義。
擴展知識:甕(wèng)是古代陶制容器,多用于盛水或酒(如“請君入甕”),其形态大腹小口,常見于農耕社會日常生活。
提甕,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一種動作或行為。它的意思是用繩子挑擔水罐。通過将兩個字拆分,可以得到其部首和筆畫。提字的部首是手,而甕字的部首則是瓦。整個詞共有13個筆畫。
提甕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甕是一種用來儲存和盛裝液體的容器,甕體呈圓柱形,并且通常由陶瓷或木材制成。而提,指的是擡起或提起物品的動作。因此,提甕就是指挑擔行走的形象動作。
在繁體字中,提甕的字形沒有太大變化,仍然保持着相同的結構和意思。原本的「甕」字在繁體中與瓦字的部首有所區别,瓦在繁體字中為「甕」。因此,繁體字為「提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提甕在古代寫法中,提字的部首手細長向下,而甕字則更加像一個實心的圓形。整個字形更加古樸,與現代字體有所區别。
1. 他年紀很輕,卻能輕松地提甕上山。
2. 農民常常用竹竿提甕挑水。
3. 漢字文化使得我們能夠欣賞到古代的詩詞,如《提甕吟》。
提拔、提升、提前、提高、提醒、甕城、甕中之鼈
挑擔、背水、扛罐、擡桶
卸甕、落下、放下、放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