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 勃海 鮑宣 妻者, 桓氏 之女也,字 少君 。 宣 嘗就 少君 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 宣 不悅……妻乃悉歸侍禦服飾,更著短布裳,與 宣 共挽鹿車歸鄉裡。拜姑禮畢,提甕出汲,脩行婦道,鄉邦稱之。”後遂用為修行婦道、甘于貧苦的典故。 明 單本 《蕉帕記·鬧婚》:“如夢。幸配 梁鴻 。喜齊眉燕爾,自甘提甕。”
提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提”指用手懸持、拎起,“甕”為古代盛水或食物的陶制容器,組合後字面義為“提着瓦罐”。該詞常與“出汲”連用,構成“提甕出汲”的固定搭配,形容古代婦女從事日常勞作的情景,例如從井中打水後提回家中使用。
典故出處
典故源自東漢班固《漢書·列女傳》,記載賢婦桓少君婚後舍棄富貴,“提甕出汲,修行婦道”,後成為女性勤儉持家的象征。這一典故被收錄于《漢語大詞典》的“提甕”詞條,強調其承載的傳統倫理價值。
文化内涵
在文學作品中,“提甕”常被引申為對樸素生活方式的贊美。例如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古詩源》注疏中,将“提甕”與“荊钗布裙”并提,突出其代表的中國古代女性美德。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曆史語境或書面表達,如民俗研究文獻中常引用此詞描述古代生活場景。
現代用法
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将其歸類為“行為動詞+器具”的構詞模式,與“荷鋤”“秉燭”等詞屬同類結構,體現古代漢語以簡馭繁的表達特征。
“提甕”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存在差異,需結合出處具體分析:
本義與典故來源
出自《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記載鮑宣妻子桓少君放棄富貴生活,婚後“提甕出汲”(提着陶甕打水),親自操持家務,踐行婦道,最終受到鄉裡稱贊。此典故中,“提甕”象征甘于清貧、恪守婦道的品質。
衍生含義的分歧
使用建議
建議優先采用原典中的正面含義,引用時需明确上下文。若用于負面意義,需結合語境補充說明,避免歧義。
擴展知識:甕(wèng)是古代陶制容器,多用于盛水或酒(如“請君入甕”),其形态大腹小口,常見于農耕社會日常生活。
安家費暗中暴光八一起義悲悔踣籍參評氅毦長公毳俗大王殚精畢力大手敵機二日本煩煩蜂附雲集股份合作制皇政換體矯士雞鳴犬吠鏡畫狯胡劻濟诳誣款至來勁冷淘遼川遼豨緑葡萄免除處罰鳴悃冥録捧腹皮骨評士诮惱晴美入泮三疊陽關三癸亭删存紗罩甚麽守鎮摅暢輸灌數九術散歲口外室望獲溫源谷物華險厄潚率小藝系列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