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款服 ”。亦作“欵服”。1.誠心歸附。《魏書·神元帝紀》:“始祖召殺之,盡并其衆,諸部大人,悉皆欵服。”《舊唐書·任瓌傳》:“ 瓌 在 馮翊 積年,人情諳練,願為一介之使,銜命之關, 同州 已東,必當款伏。” 宋 陸遊 《上殿劄子》:“ 範仲淹 氣壓 靈夏 ,故西讨而 元昊 款伏。”
(2).服罪;招認。《南史·範晔傳》:“ 徐湛之 上表告狀,於是悉出檄書選事及同惡人名手迹,詔收 綜 等,并皆款服,唯 曄 不首。”《太平廣記》卷一二一引 唐 張鷟 《朝野佥載》:“﹝ 來俊臣 ﹞起謂 興 曰:‘有内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 興 惶恐叩頭,鹹即款伏。”《金史·佞幸傳·蕭裕》:“ 海陵 使宰相問 裕 , 裕 即款伏。”
“款伏”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指因信服或威懾而真心歸順。常見于史書記載:
指承認罪行或過錯,多用于司法語境: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原文判斷詞義,可通過《魏書》《舊唐書》等史書進一步考證。
《款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小巧自然、顯得精巧玲珑。它的拆分部首是「幹」和「亻」,總共有5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人們喜歡在藝術品、文房四寶等物品上用雕刻、繪畫等技法展示巧妙之處,稱之為「款伏」。因此,這個詞也有表達物品精緻、細膩之意。
在繁體字中,《款伏》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形體有變化,具體到《款伏》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可能有所調整,但整體意義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款伏》的例句:
1. 這幅畫的款伏之處,讓人贊歎不已。
2. 這座古建築的設計,體現了中國建築的款伏之道。
3. 他的字寫得非常的漂亮,每個筆畫都非常的款伏。
根據《款伏》這個詞,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1. 款式
2. 奢華
3. 誇張
與《款伏》意思相近的詞有:細膩、精緻、巧妙。
與《款伏》意思相反的詞有:粗糙、簡陋、拙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