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款伏的意思、款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款伏的解釋

亦作“ 款服 ”。亦作“欵服”。1.誠心歸附。《魏書·神元帝紀》:“始祖召殺之,盡并其衆,諸部大人,悉皆欵服。”《舊唐書·任瓌傳》:“ 瓌 在 馮翊 積年,人情諳練,願為一介之使,銜命之關, 同州 已東,必當款伏。” 宋 陸遊 《上殿劄子》:“ 範仲淹 氣壓 靈夏 ,故西讨而 元昊 款伏。”

(2).服罪;招認。《南史·範晔傳》:“ 徐湛之 上表告狀,於是悉出檄書選事及同惡人名手迹,詔收 綜 等,并皆款服,唯 曄 不首。”《太平廣記》卷一二一引 唐 張鷟 《朝野佥載》:“﹝ 來俊臣 ﹞起謂 興 曰:‘有内狀勘老兄,請兄入此甕。’ 興 惶恐叩頭,鹹即款伏。”《金史·佞幸傳·蕭裕》:“ 海陵 使宰相問 裕 , 裕 即款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款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法律層面指認罪行為 該詞最早見于《陳書·宣帝紀》,指犯罪者如實供述罪狀,屬于古代司法術語。據《漢語大詞典》記載,款伏即"服罪;認罪"之意,其構詞中"款"表示誠懇坦白,"伏"則取屈服之義,二字組合強調對罪行的主動承認。

二、文獻學中的異文現象 在古籍校勘領域,款伏亦指文字傳抄過程中因形近導緻的訛誤,如宋代《隸續》提及的"款伏"與"款狀"混用案例。這種用法屬于文字學範疇,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辨析。

該詞現代已罕用,但在研究古代法制文獻時仍有學術價值。學者多參考《故訓彙纂》等工具書進行考釋,建議結合《唐律疏議》等法制典籍中的實際用例加深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款伏”是一個多義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誠心歸附

指因信服或威懾而真心歸順。常見于史書記載:

二、服罪招認

指承認罪行或過錯,多用于司法語境:

其他說明

  1. 異體寫法:也作“款服”“欵服”,三者含義相通。
  2. 現代引申: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謙遜順從的态度”,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對應,可能是引申義。

建議結合具體古籍原文判斷詞義,可通過《魏書》《舊唐書》等史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哀癯柏脂拌種飽嘗貝葉偈鞭笞天下蔽柨缽咤不辨菽麥大莫道白電化教學冬隙凫居雁聚傅益拊膺甘炰狗苟冠德規矩繩墨沽洗鴻裁激讦進達究理就讓覺露刲刺浪戰老閨女良媒黎丘丈人留決輪風馬蓮靡靡之樂莫春内臧泮坼前覆後戒窮景然故熱毛子馬乳人山凹蛇拳識窟水櫃四郭瑣卒探險天津條約田輸髫稚痛心疾首徒作無俾向晦詳刑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