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魏。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雖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許渾 《汴河亭》詩:“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 宋 王禹偁 《獻轉運副使太常李博士》詩:“即徵歸象闕,清秩冠鴛鴻。” 明 姚士粦 《見隻編》卷上:“嶽廟甚壯,門冠以樓有如象闕,夾陛皆題詠。”參見“ 象魏 ”。
“象阙”是古代中國建築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功能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象阙指古代宮門或城門前用于懸挂法令、告示的高大建築,具有公示政令的功能。它常作為皇權與禮制的象征,多見于宮廷或重要城防建築入口處。
多為雙柱對稱結構,材質以石制為主,部分裝飾浮雕,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漢代遺存的“漢阙”實物(如四川高頤阙)可佐證其形制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建築實例或不同朝代的演變,可查閱漢典、考古研究等權威資料。
《象阙》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古代宮殿中供奉神像的神座。
《象阙》由象部和阜部組成,它的部首是阜,總共有12個筆畫。
《象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宮殿建築。在古代,阙指的是宮殿的門楣,後來逐漸演變為供奉神像的神座。
《象阙》的繁體字為「像闕」。
在古代,「象阙」的寫法有所不同。具體寫法為「象門」,門字由兩個方塊構成,頂部的方塊表示門上的門楣,底部的方塊表示門扇。阙字則表示門楣的形狀。
1. 殿中的神座上供奉着一座華麗的象阙。
2. 他們在天壇上建起了一座巍峨的象阙,用以向神靈祈福。
象阙門、殿象阙、廟象阙
神座、神壇、祭壇
廟堂、宮殿、建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