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結夏。 宋 吳自牧 《夢粱錄·僧寺結制》:“四月十五日結制,謂之‘結夏’。蓋天下寺院僧尼菴舍,設齋供僧,自此僧人安居禪教律寺院,不敢起單雲遊。”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掛,謂之‘結夏’,又謂之‘結制’。” 清 褚人穫 《堅瓠續集·僧尼結夏》:“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掛褡,謂之結夏,又謂結制。蓋夏乃長養之節,在外行恐傷昆蟲草木,故九十日安居。”參見“ 結夏 ”。
“結制”是佛教術語,指僧人進入夏季安居修行的起始階段,又稱“結夏”或“結夏安居”。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結制”指僧尼在農曆四月十五日開始為期三個月的安居修行,期間停止雲遊,專注禅修、誦經等活動。這一制度源自佛教戒律,旨在避免夏季外出傷及草木蟲蟻。
時間與習俗
根據宋代《夢粱錄》和明代《五雜俎》記載,結制固定在四月十五日,僧人需在寺院内“搭挂”安居,寺院會設齋供僧。至七月十五日結束,稱為“解制”或“解夏”。
别稱與意義
因安居期覆蓋整個夏季,故又稱“結夏”。其核心意義是僧衆通過集體修行提升自律性,同時體現佛教對自然生命的尊重(避免雨季外出破壞生态)。
曆史淵源
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古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傳統,傳入中國後逐漸本土化,成為漢傳佛教的重要儀軌之一,曆代文獻如《夢粱錄》均有明确記載。
擴展說明:現代漢傳佛教寺院仍延續結制傳統,部分寺院在此期間舉辦佛學講座或禅修活動。需注意,“結制”一詞偶見于其他語境(如工業術語),但佛教相關釋義為其主流用法。
結制,讀音為jiézhì,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制定、制定辦法。
結制的部首為糸(mì),總筆畫數為12畫。
結制這個詞是由"結"和"制"兩個字組成的,而“結”字源自于成語“打結”,表示把線或者繩子打成結的動作,解釋為把事情處理好或者處理得很牢固。而“制”字的意思是進行某種特定活動的規範和标準。所以,“結制”就是在制定一定的規章制度或方法,以便對應某種活動。
結制的繁體字為結製。
在古代,“結制”兩個字的寫法與現代相比略有不同,字形更加簡潔,沒有現代那麼繁複。
以下是幾個使用"結制"的例句:
結點、制度、制定。
制訂、确立、制定。
廢止、取消、解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