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象魏。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许浑 《汴河亭》诗:“百二禁兵辞象闕,三千宫女下龙舟。” 宋 王禹偁 《献转运副使太常李博士》诗:“即徵归象闕,清秩冠鸳鸿。”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上:“岳庙甚壮,门冠以楼有如象闕,夹陛皆题咏。”参见“ 象魏 ”。
“象阙”是古代中国建筑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和功能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象阙指古代宫门或城门前用于悬挂法令、告示的高大建筑,具有公示政令的功能。它常作为皇权与礼制的象征,多见于宫廷或重要城防建筑入口处。
多为双柱对称结构,材质以石制为主,部分装饰浮雕,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汉代遗存的“汉阙”实物(如四川高颐阙)可佐证其形制特点。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建筑实例或不同朝代的演变,可查阅汉典、考古研究等权威资料。
《象阙》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古代宫殿中供奉神像的神座。
《象阙》由象部和阜部组成,它的部首是阜,总共有12个笔画。
《象阙》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殿建筑。在古代,阙指的是宫殿的门楣,后来逐渐演变为供奉神像的神座。
《象阙》的繁体字为「像闕」。
在古代,「象阙」的写法有所不同。具体写法为「象門」,门字由两个方块构成,顶部的方块表示门上的门楣,底部的方块表示门扇。阙字则表示门楣的形状。
1. 殿中的神座上供奉着一座华丽的象阙。
2. 他们在天坛上建起了一座巍峨的象阙,用以向神灵祈福。
象阙门、殿象阙、庙象阙
神座、神坛、祭坛
庙堂、宫殿、建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