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獻上功績;報功。《詩·魯頌·泮水》:“不告于訩,在泮獻功。” 孔穎達 疏:“唯在泮宮之内獻其戰功而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二回:“這巡丁捧了罈子,到師爺那裡去獻功。” 魯迅 《書信集·緻曹靖華》:“﹝這種東西﹞凡有可以欺淩的,他總想欺淩一下,也帶些……可以獻功得利的野心。”
(2).謂在冬祭時奉獻谷、帛等。《周禮·天官·内宰》:“佐後而受獻功者。” 鄭玄 注:“獻功者,九禦之屬。 鄭司農 雲:‘蒸而獻功。’” 賈公彥 疏:“謂内宰佐助後而受女禦等獻絲枲之功、布帛等。”《國語·魯語下》:“王後親織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社而賦事,蒸而獻功。” 韋昭 注:“冬祭曰蒸,蒸而獻五穀、布帛之屬。”
獻功是漢語複合詞,由“獻”與“功”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向“進獻功績或成果”,多用于古代禮儀、政治或軍事語境,體現對成就的尊崇與彙報。以下從字源、詞義及典籍用例分述:
《說文解字》釋為“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本義指祭祀時進奉祭品㊟¹。引申為“恭敬地呈送”,如《周禮·天官·玉府》載“凡獻金玉……受而藏之”㊟²。
《說文》雲“功,以勞定國也”,本義指耗費勞力取得的成就㊟¹。後擴展為勳績、成效,如《周禮·夏官·司勳》言“王功曰勳,國功曰功”㊟²。
“獻功”屬動賓結構,具體含義有三:
指向神明或祖先敬獻勞動成果(如五谷、獵物),表感恩祈福。如《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³(隱含收獲後獻祭)。
将士向君主呈獻作戰成果。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鄭子産獻捷于晉”,杜預注:“獻,獻功也”㊟⁴。
官吏向朝廷彙報治理成效。《周禮·天官·大宰》載“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鄭玄注:“會,大計也”㊟²,即年終考核獻功。
“春朝諸侯而圖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國之功”,鄭玄注:“功,考績獻功之屬”㊟²,指諸侯秋季朝觐時彙報功績。
“社而賦事,蒸而獻功”,韋昭解:“冬祭曰蒸,獻功,告五谷豐也”㊟⁵,反映農事獻祭傳統。
現代漢語中,“獻功”罕用,但“獻”與“功”的合成邏輯仍存于“獻禮”“建功”等詞中,其文化内核延續為“以成果緻敬”的象征表達。
參考來源
㊟¹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013.
㊟² 鄭玄注, 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³ 朱熹. 《詩集傳》. 中華書局, 2011.
㊟⁴ 杜預. 《春秋左傳集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⁵ 韋昭注. 《國語》.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獻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獻上功績;報功
指将功績或成果呈獻給上級或集體,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詩經·魯頌·泮水》中“在泮獻功”即描述在特定場合彙報戰功。現代用法如魯迅書信中提到的“獻功得利”,也隱含為利益而表功的意味。
冬祭時奉獻谷物、布帛
古代禮儀中,冬季祭祀需獻上五谷、布帛等物品,如《周禮·天官·内宰》記載“佐後而受獻功者”,鄭玄注解釋為接受女禦等獻上的紡織成果。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避遷伯魚菜甲持平沖管檮樹醇學辭活膽練登翼點派釘是釘,鉚是鉚頂手東床擇對豆甲反稅風篁分族篙橹弓旌光燈瑰潤規望酣卧弘誓懷身黃靈魚剪搣簡亵接壤蠟淚良玉僚故靈德鱗鬣林下裡西湖毛舉縷析綿微木圖腦箍披荊斬棘佥判七椀棄移全壺瘙疳神抶電擊神宇說中嗣法塔布囊調息庭圃文虎武滿武偃文修芗澤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