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木制的地理模型。 宋 沉括 《夢溪筆談·雜志二》:“予奉使按邊,始為木圖,寫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則以木刻上之。上召輔臣同觀,乃詔邊州皆為木圖,藏於内府。”
“木圖”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解釋,以下為主要釋義及擴展信息:
“木圖”指中國古代木制的地理模型,最早見于宋代沈括《夢溪筆談》。沈括在巡視邊疆時,用木屑和面糊制作地形模型,後推廣至各邊州,用于軍事防禦和地理研究。這一發明被視為早期立體地圖的雛形。
成語用法(存疑)
個别資料提到“木圖”可引申為僅憑主觀臆斷行事(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網絡衍生的比喻義,需謹慎使用。
神話含義(低權威性)
提到巴比倫神話中的死神“木圖”(Mutu),象征死亡與幹旱,與地理模型無關聯。此解釋缺乏其他文獻佐證,可能屬于文化誤植。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巴比倫神話或成語用法,建議查閱更權威的跨文化研究資料。
《木圖》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木材的樣子或圖像”。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木”和“圖”。
漢字《木圖》的部首是“木”,它位于左邊,表示與“木材”相關的意思。《木圖》的總筆畫數是10筆。
《木圖》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字形是在形狀象征木材的“木”字後加上表達圖像、形狀的“圖”字而形成的。
對應的繁體字為《木圖》,字形變化不大,僅僅是在字形上稍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有時會以象形的方式描繪物體。在古時候,《木圖》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更加簡化或略微不同于現代漢字。
1. 他用木頭做了一幅精美的木圖。
2. 這個家具設計以《木圖》為靈感,看起來非常雅緻。
木材、木質、木料、木偶、木工、木屋、木匠等。
木造、木質的、木制、木制的。
石圖、金圖、土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