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箍頭的刑具。 元 鄭廷玉 《後庭花》第二折:“好不忍事的 桑新婦 ,好不藏情的 魯義姑 。又不曾搥下腦箍,你怎麼口聲的就招伏?” 明 湯顯祖 《牡丹亭·仆貞》:“那鳥官喝道:‘馬不弔不肥,人不拶不直,把這廝上起腦箍來!’”《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 秀童 上了腦箍,死而復蘇者數次,昏聵中承認了,醒來仍然説沒有。”《紅樓夢》第八一回:“躺在炕上,覺着腦袋上加了幾個腦箍似的。”
“腦箍”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腦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法外刑具,主要用于對犯人施加頭部壓迫的酷刑。其構造以繩索纏繞頭部,通過加入木楔或收緊繩索使受刑者産生劇烈疼痛。
通過物理壓迫頭部限制行動并施加痛苦:用繩索捆紮頭部後,插入木楔逐漸收緊,或直接收縮繩索,導緻頭顱受擠壓,輕則劇烈疼痛,重則骨裂甚至死亡。
在當代語境中,“腦箍”被引申為成語,比喻對思想或言論的強制約束。例如形容某些限制自由表達的社會規則或文化壓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宋史·刑法志》及清代司法文獻。
腦箍是指一種用于束縛或控制人的頭部器具。其拆分部首是⻏(冖)和箍,共計10個筆畫組成。冖是“冒”的旁邊,表示覆蓋;箍是由竹子組成的籠子。腦箍的概念源自于古代對于奴隸或囚犯的控制手段。
在繁體字中,腦箍的寫法為腦箍。腦的左邊是⺠(肉),右邊是需(需),共計13個筆畫。需表示束縛,而肉則代表頭部。腦箍和腦箍的意思相同,隻是書寫方式上有所區别。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沒有統一的标準,因此腦箍可以有若幹種不同的寫法。有些寫法中使用“衣”代替了冖,有些使用“束”代替了箍。這些寫法的共同點是表示了對頭部的束縛意圖。
以下是腦箍一詞的例句:
1. 奴隸們被迫戴上腦箍,在異域他鄉勞作。
2. 因為小偷頻繁逃脫,犯罪地區的警察開始使用腦箍束縛嫌疑人。
與腦箍相關的組詞包括:腦袋、腦海、腦細胞等。腦袋指人的頭部,腦海表示思維和記憶的内部世界,腦細胞則代表大腦的基本單位。這些詞語都與腦箍一樣都與大腦相關。
腦箍的近義詞無明顯的替代詞,因為腦箍是一種特定的器具。然而,可以将其與束縛、控制等詞語聯繫在一起,以表示類似的意思。
腦箍的反義詞可以是自由、解放等詞語,因為腦箍代表束縛和控制頭部的手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