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献上功绩;报功。《诗·鲁颂·泮水》:“不告于訩,在泮献功。” 孔颖达 疏:“唯在泮宫之内献其战功而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巡丁捧了罈子,到师爷那里去献功。”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种东西﹞凡有可以欺凌的,他总想欺凌一下,也带些……可以献功得利的野心。”
(2).谓在冬祭时奉献谷、帛等。《周礼·天官·内宰》:“佐后而受献功者。” 郑玄 注:“献功者,九御之属。 郑司农 云:‘蒸而献功。’” 贾公彦 疏:“谓内宰佐助后而受女御等献丝枲之功、布帛等。”《国语·鲁语下》:“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社而赋事,蒸而献功。” 韦昭 注:“冬祭曰蒸,蒸而献五穀、布帛之属。”
“献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献上功绩;报功
指将功绩或成果呈献给上级或集体,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诗经·鲁颂·泮水》中“在泮献功”即描述在特定场合汇报战功。现代用法如鲁迅书信中提到的“献功得利”,也隐含为利益而表功的意味。
冬祭时奉献谷物、布帛
古代礼仪中,冬季祭祀需献上五谷、布帛等物品,如《周礼·天官·内宰》记载“佐后而受献功者”,郑玄注解释为接受女御等献上的纺织成果。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献功》一词是指鞠躬致谢,表示向别人或团体表达感激和敬意的行动。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用鞠躬献上一种代表他们所做出贡献的工作或成绩,来表达感激之情。
《献功》的拆分部首为犬和力。其中,犬是表示狗的意思,也可作为一个部首用于构成汉字;力是表示力量的意思,也可用作部首。献功一词的总笔画数为13。
献功的繁体字为「獻功」。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关于献功一词,古时候可能以彳而代替现代的犬作为一个部首,并且可能会有其他些微的改变。
1.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献上了一部优秀的作品。
2. 在比赛结束后,选手们纷纷向观众鞠躬献功,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3. 孩子们在感恩节时用手工制作的卡片向老师献上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1. 献身:表示全心全意为某事或某人奉献自己。
2. 献策:表示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3. 献艺:表示表演或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近义词:感谢、致谢、鸣谢。
反义词:抗拒、忽视、不承认。
哀泣白璧青蝇败材伤锦败覆拔茅班茅饱饫璧池部引昌历冲口而出楚剑篡权促促抵近射击哆哩哆嗦恶秽耳鉴额题繁多分甘同苦俸给分角器感宕刚傲高压脊观花植物刮涎贵乡惠而不费胡寿举阁开天辟地课役练祥龙钟管妙手偶得摩睺罗牵物引类栖鸦起营屈尽散犯色智神采奕奕神躬圣诏审批权势不可当霜井梳背赎愆弢藏特书透脱文疏相敬如宾湘吴小岘谐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