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献上功绩;报功。《诗·鲁颂·泮水》:“不告于訩,在泮献功。” 孔颖达 疏:“唯在泮宫之内献其战功而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二回:“这巡丁捧了罈子,到师爷那里去献功。” 鲁迅 《书信集·致曹靖华》:“﹝这种东西﹞凡有可以欺凌的,他总想欺凌一下,也带些……可以献功得利的野心。”
(2).谓在冬祭时奉献谷、帛等。《周礼·天官·内宰》:“佐后而受献功者。” 郑玄 注:“献功者,九御之属。 郑司农 云:‘蒸而献功。’” 贾公彦 疏:“谓内宰佐助后而受女御等献丝枲之功、布帛等。”《国语·鲁语下》:“王后亲织玄紞,公侯之夫人加之以紘綖……社而赋事,蒸而献功。” 韦昭 注:“冬祭曰蒸,蒸而献五穀、布帛之属。”
献功是汉语复合词,由“献”与“功”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向“进献功绩或成果”,多用于古代礼仪、政治或军事语境,体现对成就的尊崇与汇报。以下从字源、词义及典籍用例分述:
《说文解字》释为“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本义指祭祀时进奉祭品㊟¹。引申为“恭敬地呈送”,如《周礼·天官·玉府》载“凡献金玉……受而藏之”㊟²。
《说文》云“功,以劳定国也”,本义指耗费劳力取得的成就㊟¹。后扩展为勋绩、成效,如《周礼·夏官·司勋》言“王功曰勋,国功曰功”㊟²。
“献功”属动宾结构,具体含义有三:
指向神明或祖先敬献劳动成果(如五谷、猎物),表感恩祈福。如《诗经·豳风·七月》:“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³(隐含收获后献祭)。
将士向君主呈献作战成果。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郑子产献捷于晋”,杜预注:“献,献功也”㊟⁴。
官吏向朝廷汇报治理成效。《周礼·天官·大宰》载“岁终,则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郑玄注:“会,大计也”㊟²,即年终考核献功。
“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郑玄注:“功,考绩献功之属”㊟²,指诸侯秋季朝觐时汇报功绩。
“社而赋事,蒸而献功”,韦昭解:“冬祭曰蒸,献功,告五谷丰也”㊟⁵,反映农事献祭传统。
现代汉语中,“献功”罕用,但“献”与“功”的合成逻辑仍存于“献礼”“建功”等词中,其文化内核延续为“以成果致敬”的象征表达。
参考来源
㊟¹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2013.
㊟² 郑玄注, 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³ 朱熹. 《诗集传》. 中华书局, 2011.
㊟⁴ 杜预. 《春秋左传集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⁵ 韦昭注. 《国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献功”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献上功绩;报功
指将功绩或成果呈献给上级或集体,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诗经·鲁颂·泮水》中“在泮献功”即描述在特定场合汇报战功。现代用法如鲁迅书信中提到的“献功得利”,也隐含为利益而表功的意味。
冬祭时奉献谷物、布帛
古代礼仪中,冬季祭祀需献上五谷、布帛等物品,如《周礼·天官·内宰》记载“佐后而受献功者”,郑玄注解释为接受女御等献上的纺织成果。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笔帖式参表草芥尝禾尘肺床垫除薄疵瘕寸壤达信瞪眼睛吹胡子典业断雾访案反正拨乱汾阳宫复交规银韩江花活灰顶剑首一吷嘉穗絜白解给金带九些捐职爵韠绝棋跼敛苛娆空宫凉吹烈酒懞懞披毛戴角屏废青鳞奇珍异宝沈井身色深山穷林石壑手面竖拂铄铄私赎蒜押孙吴堂候官藤萝同师五觳五陵儿无名钱五品无原衔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