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從鄉裡中考察推薦。《後漢書·章帝紀》:“夫鄉舉裡選,必累功勞。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僞,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變而鄉舉裡選,謬采虛聲,則得人爵,棄天爵,黨同伐異,弊愈益滋,更出資格糊名之下。”
“鄉舉裡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主要特點是通過鄉裡基層的考察和推薦來選拔人才。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鄉舉”指由鄉裡推舉,“裡選”指在基層範圍内選拔,合指從地方考察推薦人才。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周禮·地官司徒》記載,周朝每三年進行一次“大比”,由鄉大夫考核鄉民的德行與才能,選拔賢能者貢于周王。
運作方式
周代至漢代
後世影響
《後漢書·章帝紀》提到“鄉舉裡選,必累功勞”,反映了東漢時期對該制度的官方認可。清代譚嗣同也批判其後期形式化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制度細節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周禮》及漢代察舉制相關研究文獻(如來源)。
鄉舉裡選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在鄉村或小地方舉行的選舉。鄉指的是鄉村,舉表示舉行,裡代表的是小地方。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選舉活動範圍狹窄,規模較小。
組詞:鄉村、裡民、選舉、舉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鄉(亠、一、口)、舉(一、蔔、口)、裡(田、田、土)、選(讠、巽、門)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漢書·太史公傳》,後來多次出現在文獻中。在古代的中國,鄉舉裡選是一種常見的選舉形式,用來選拔村裡的官員和領導人。
繁體:鄉舉裡選
古時候漢字寫法:鄉舉裡選(鄉舉裡選)
例句:這個小村莊的村長是經過一次鄉舉裡選選舉出來的。
近義詞:鄉村選舉、小地方選舉
反義詞:國家大選、全民選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