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盡心上》:“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孫奭 疏:“言勉強以忠恕之道而行之,以求仁之術最近。”
宋 王安石 《王任試大理評事充節推知縣制》:“維能強恕以求仁,然後副吾置吏為民之意。”
“強恕”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核心内涵為勉力踐行恕道,強調通過主動的道德修養達到仁的境界。以下是具體解析:
出處:源自《孟子·盡心上》——“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整體含義:通過不斷踐行忠恕之道,接近仁德。孟子認為這是求仁的“最近路徑”()。
自我約束與寬容他人:
實踐路徑:
“強恕”提倡在人際交往中平衡自律與寬容,既避免苛求他人,又防止自我放縱。這一思想至今仍被用于人格教育、管理倫理等領域。
如需深入了解,可參考《孟子》原文或儒家經典相關注解()。
“強恕”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強烈地原諒”或“堅定地寬恕”。它的拆分部首是“弓”和“心”,筆畫為14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往往較為複雜,繁體字中的“強恕”寫作“強恕”,它的形狀更加繁複。在現代簡化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經過簡化,更加清晰易懂。
古代漢字中,“強恕”的寫法也有一些變體。例如,有些時候“強”會寫作“強”。但是,這些變體寫法的意思基本上是一樣的。
以下是一些“強恕”的例句:
與“強恕”相關的組詞有“寬恕”、“原諒”等。這些詞語都表達了類似的含義,即“對别人的過錯或傷害給予寬容和諒解”。相反的,與“強恕”反義的詞語包括“複仇”、“報複”等,它們意味着“對傷害者進行報複或複仇”。
總而言之,“強恕”是一個表達強烈寬容和諒解的詞語,它提醒我們在面對他人的過錯時,需要堅定地原諒并給予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