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卓的意思、倒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卓的解釋

猶倒立、倒豎。 宋 王禹偁 《酬安秘丞歌詩集》詩:“又似赤晴乾撒一陣雹,打折瓊林枝倒卓。”《宋史·蘇紳傳》:“ 紳 與 梁適 同在兩禁,人以為險詖,故語曰‘草頭木腳,陷人倒卓’。”《水浒傳》第八三回:“可憐 耶律國珍 ,金冠倒卓,兩腳蹬空,落於馬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倒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釋義

“倒卓”意為倒立、倒豎,指物體或人颠倒豎立的狀态。例如,《水浒傳》第八十三回描述“金冠倒卓”,即頭冠倒扣在頭上的形象。


二、文獻出處與用法

  1. 詩詞中的意象
    宋代王禹偁在《酬安秘丞歌詩集》中以“瓊林枝倒卓”比喻冰雹後樹枝倒豎的淩亂場景。

  2. 曆史典故
    《宋史·蘇紳傳》記載諺語“草頭木腳,陷人倒卓”,暗諷蘇紳與梁適的險惡手段,以“倒卓”隱喻颠倒黑白的行為。

  3. 生活化描述
    金代侯冊的《醉中詩》用“破靴指天冠倒卓”描繪醉漢衣冠不整的滑稽形象。


三、詞義演變

該詞早期多用于具體物象(如樹枝、冠帽),後引申為抽象含義,如形容局勢或行為的颠倒異常。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可參考《宋史》《酬安秘丞歌詩集》等原始文本。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卓是什麼意思

倒卓,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不平衡、搖晃”的意思。形容物體在平衡狀态下不穩定,容易傾倒或搖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倒卓的部首是⺆(月字旁),共有10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字

倒卓的字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篆書,演變而來。繁體字為「倒卓」。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的寫法中,并沒有确切的法定規定,漢字的字形比較靈活多變。因此,古時候寫倒卓的形态可能會有一些差異。

例句

1. 他站在搖擺的跷跷闆上,保持着身體的平衡。

2. 風一吹,那根稻草就倒卓在地。

組詞

倒卓沒有固定的詞組搭配,但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組詞,如:倒卓不穩、倒卓不平衡等。

近義詞

倒卓的近義詞包括:不穩、晃動、搖擺。

反義詞

倒卓的反義詞為:平衡、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