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jobless]∶失業或待業的狀況
無業遊民
(2) [propertyless]∶沒有錢財或産業
全然無業
(1).無貢賦之職事。《左傳·昭公十三年》:“國家之敗,有事而無業,事則不經。” 杜預 注:“業,貢賦之業。”
(2).沒有職業或不務正業。亦指無職業或不務正業之人。《晉書·束晳傳》:“時欲廣農, 晳 上議曰:‘……州司十郡,土狹人繁, 三魏 尤甚;而豬羊馬牧,布其境内。宜悉破廢,以供無業。’”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非法之寺,妨民稼穡;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 唐 陸希聲 《陽羨雜詠·弄雲亭》:“自知無業緻吾君,隻向春山弄白雲。”如:他天天在外亂逛,食不果腹,幾乎成了無業遊民。
“無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無業”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職業狀态
指個體未從事任何正式職業,可能處于失業、待業或未就業階段。例如《顔氏家訓》提到“無業之僧”,即不從事生産活動的僧人。現代用法中,“無業”多用于描述暫時未找到工作的人群。
經濟狀況
古義中可指沒有貢賦職責或産業支撐,如“無貢賦之職事”。現代語境下也可延伸為缺乏穩定經濟來源。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顔氏家訓》《漢書》等文獻,或通過來源網頁進一步查詢。
《無業》是由「無」和「業」兩個部首組成的詞彙,表示沒有工作、沒有職業。它通常用來形容失業、待業或長期沒有工作的狀态。
「無」字的部首是「無」,它是一個獨立的部首,具有無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4。
「業」字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有關。它的筆畫數為5。
「無業」一詞起初出現在古代文獻中,例如《孫子兵法·将挫》中有「五日無業,緒卒易散」的描述,表示沒有事情做的時候會很容易疲乏。後來,「無業」逐漸成為一個常用詞彙,用來描述沒有工作的狀态。
「無業」的繁體字為「無業」。
古時候「無業」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在《廣韻》中将「業」寫作「⿰木㐒」。
1. 他失去工作後,一直處于無業狀态。
2. 這個城市的無業人員數量不斷增加。
3. 他選擇自由職業,不再受固定的業務束縛。
無業遊民、無業人員、全職無業
待業、失業、閑置
就業、有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