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強盜;土匪。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渠》:“《陳留志》稱: 阮簡 ,字 茂弘 ,為 開封 令,縣側有劫賊,外白甚急,數。”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五》:“ 東魏 孫敬德 ……後為劫賊所引,不勝拷楚。” 清 姚燮 《雙鸩篇》詩:“三城多劫賊,劫賊兇咆哮。”
“劫賊”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指通過暴力手段實施搶劫的盜匪,以下是詳細解釋:
“劫賊”指以暴力搶奪他人財物的罪犯,強調行為的非法性和危害性。該詞帶有貶義,常與“強盜”“土匪”等詞義相近,例如:“三城多劫賊,劫賊兇咆哮”(清代姚燮《雙鸩篇》)。
需注意,“劫賊”屬于書面化表達,日常口語中多用“強盜”“搶劫犯”等替代。此外,古代文獻中該詞可能包含更廣義的“違法者”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
《劫賊》是指進行搶劫、盜竊等犯罪活動的人,通常是指為了獲取財物而采取非法手段攫取他人財産的罪犯。
《劫賊》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力(lì) 和 貝(bèi)。
根據拆解部首得到的筆畫是:力(2畫)和貝(7畫)。
《劫賊》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論語·衛靈公》:“君子曰:‘賊夫人之力。’”意為被盜竊者稱竊賊之行為為“掠人之力”。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指進行搶劫、盜竊等犯罪活動的人。
在繁體字中,“劫賊”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表示“劫賊”的寫法有一些變體。例如:劫賊、劫賊、劫賊等。這些寫法在形态上稍有差異,但詞義相同。
1. 這個城市裡的劫賊猖獗,社區居民都提高了警惕。
2. 警方正在全力追捕那名劫賊。
3. 這部電影講述了一位普通人意外成為了劫賊的故事。
1. 劫案 2. 劫持 3. 劫持人質 4. 劫機 5. 劫掠
1. 盜賊 2. 竊賊 3. 強盜 4. 兇徒
1. 俠客 2. 正義人士 3. 守法公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