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離騷》。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 宋 陳與義 《墨戲》詩之一:“併入晴窗三昧手,不須辛苦讀《騷經》。” 清 黃遵憲 《放歌用前韻》:“不然痛飲讀《騷經》,望 衡 九面浮 湘 舲。” 柳亞子 《題屈大夫遺像》詩:“ 張楚 亡 秦 計已訛,《騷經》一卷自嵯峨。”
騷經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抒情長詩《離騷》的别稱。漢代學者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首次以“離騷經”命名,将其尊為經典,後世文人遂沿用“騷經”這一簡稱,用以代指《離騷》。
從文學内涵來看,“騷經”之名包含兩層含義:
曆代注家對“騷經”的闡釋多聚焦其雙重價值:
現代學者如遊國恩在《離騷纂義》中進一步指出,“騷經”作為中國首部文人獨立創作的長詩,其“發憤抒情”的創作觀直接影響漢賦與唐詩,成為士大夫精神寄托的文學範式。
“騷經”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個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騷經”是《離騷》的别稱,特指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的長篇抒情詩《離騷》。這一名稱源于東漢王逸在《楚辭章句》中将《離騷》尊稱為“離騷經”,後逐漸簡化為“騷經”。
《離騷》的地位
《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與《詩經》并稱“風騷”,成為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
名稱由來
王逸在注解《楚辭》時,将《離騷》視為經典(“經”),故稱“離騷經”。後世文人沿用此稱,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中寫道:“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
“騷經”不僅是文學作品的代稱,更成為屈原精神(如憂國、高潔)的象征,常見于文人詠懷或評論楚辭的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離騷》原文及其影響,可參考《楚辭》相關研究文獻。
悖惑摽季兵貴神速鼻塞部寄步月陳編成法成擒寵號瘅疾道陌電露點醒蠹籍飛弓撫今痛昔公開過七駭唬黑獄和陸河中曲環生競火樹金鈎盔子涖職镂象旄節難纏盤嬉樸人痞疾辟寝起福情由窮兵黩武求知缺心少肺熱焰濡尾喪祭上肩容易下肩難膻臊沙虱審罰升超生活資料石榻詩選抒憤樞衡嗽金鳥遂迷忘反桃波頹人突冒晤言銜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