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香附子的意思、香附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香附子的解释

莎草的块根。中医入药,有健胃、镇痛和调经*********。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莎草香附子》:“《别録》止云莎草,不言用苗用根。后世皆用其根,名香附子,而不知莎草之名也……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之香附子。上古谓之雀头香。按《江表传》, 魏文帝 遣使於 吴 求雀头香,即此。”参见“ 香莎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香附子是中药学中的常用药材,其名称及含义可从汉语词典角度结合中医药典籍进行如下解释:

一、词源释义

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 L.)得名于其药用部位与特性:


二、植物学特征

  1. 基原: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中国药典》2020版。
  2. 形态:
    • 纺锤形块茎,表面棕褐色,具纵皱纹。
    • 环节明显,节上有棕色毛须(残留叶鞘纤维)。

三、药用价值(核心释义)

  1. 性味归经: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中华本草》。

  2. 功能主治:
    • 疏肝解郁:主治肝气郁结之胁痛、月经不调(《妇科玉尺》称"女科圣药")。
    • 理气宽中:缓解脾胃气滞之脘腹胀痛。
    • 调经止痛:改善气滞血瘀型痛经、闭经(《汤液本草》载其"通十二经气分")。

四、典籍记载与权威溯源

  1. 《名医别录》(魏晋):首载"莎草根",谓其"除胸中热,充皮毛"。
  2.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

    "乃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详述其炮制方法(醋炙、酒炙等)对药效的影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文献库。

  3. 现代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实验证实其挥发油可抑制子宫痉挛(《中药药理与临床》。


参考文献

  1.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四. 1596年.
  2. 寇宗奭. 《本草衍义》. 1116年.
  3.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 1848年.
  4.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2020: 267.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9.
  6. 陶弘景. 《名医别录》. 辑校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6.
  7. 中国中医药数据库: 香附子药理研究
  8. 张丹参等. 香附挥发油对离体子宫的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08(4): 45-47.

网络扩展解释

香附子是一种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植物,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定义与植物学特征

香附子学名为Cyperus rotundus L.,属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茎秆直立,高15-95厘米,呈锐二棱状,基部为块茎状;叶片宽2-5毫米,短于茎秆,叶鞘常裂成纤维状;夏季开花,小穗线形,具8-28朵花。根茎呈纺锤形,因“根相附连续而生,可合香”而得名。

二、药用价值

  1. 核心功效
    香附子以根茎入药,具有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宽中的作用。主治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等,被誉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本草纲目》)。

  2. 临床应用

    • 治胃寒痛:配伍高良姜研末服用。
    • 治胁痛腹胀:与乌药、柴胡等配伍煎服。
    • 妇科调理:常用于月经推迟、闭经、胎动不安等症。

三、历史与别称

香附子在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别录》称其为“莎草”,《江表传》提及“魏文帝求雀头香”即此物。别称包括莎草、雷公头、香头草、雀头香等。

四、使用注意事项

五、其他特性

香附子适应性强,常生长于潮湿田间,是难以清除的杂草,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但其药用价值显著。

以上内容综合了植物学、医学文献及现代研究,如需具体药方或更多形态特征,可参考《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古籍或专业医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拔葵啖枣薄海腾欢崩龙族长桑翁创造社词首村学堂大年三十导延二史奉白港元葛沟诡矫晷纬国财衡泌化洪荒閲混然豁牙截然不同金丹换骨径迹经纪人精于酒罏儁雄居宇坑坎朗啸仂句鍊师灵洞醽酒鲁砚芒鞋竹笠毛板马螘草马尾罗镆干耐烦辇辂破命妾媵穷夕扇风伤情审议侍膳四明狂客俗累托谕微服卧骨香尘咸解献岁西第颂熙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