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度使的意思、節度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度使的解釋

[governor of one or more provinces in charge of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during Tang Dynasty] 古代集地方軍政大權的官職。唐初在邊境設置。後遍設于内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成為一種榮銜

詳細解釋

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舊制,于重要地區設總管,後改稱都督,總攬數州軍事。 唐 睿宗 景雲 二年, 賀拔延嗣 為 涼州 都督,充 河西 節度使,自此始有節度使之號。其初,僅于邊地有之, 安 史 之亂後遍設于國内。一節度使統管一道或數州,總攬軍、民、財政。 宋 以節度使為虛銜, 遼 金 沿置, 元 廢。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其後由膳部郎中為 荊南 節度行軍司馬,遂為節度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紹興 年間,行在有個 關 西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亦省稱“ 節度 ”。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宣和 中復 幽州 ,乃建為 永清軍 節度,以命 郭藥師 。”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唐制節度觀察二使不并置》:“ 唐 制節度、觀察二使不并置,故節度常兼觀察處置等使。 崔珙 為 鳳翔 隴州 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節度使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軍事行政官職,其核心含義為“總攬數州軍政大權的官職”。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條釋義為:“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受職時由朝廷賜以旌節而得名”。其職權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

  1. 設立初期(唐睿宗至玄宗時期)

    節度使始設于710年,主要負責邊境防禦,統轄邊疆駐軍。《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早期節度使“掌總軍旅,專誅殺”,具有軍事指揮權與監察權,但尚未形成地方割據。

  2. 職權擴展(安史之亂後)

    據《新唐書·百官志》記載,節度使逐步掌握轄區内“民政、財政、人事任免”等權力,形成軍政合一的特殊體系。這種制度導緻藩鎮勢力膨脹,中央集權被削弱。

  3. 宋元時期的虛銜化

    宋代為加強中央集權,将節度使改為榮譽虛銜,僅保留俸祿待遇。《宋史·職官志》明确記載:“節度使不預本州府事,無職掌,惟宗室及外戚元勳多除授”。至元代該官職徹底廢止。

該制度對古代政治格局産生深遠影響,其“集權與分權”的矛盾運作模式,成為研究中國古代官僚體系演變的重要案例。現代史學界普遍認為,節度使制度的失控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關鍵因素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節度使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軍政官職,其演變與影響貫穿唐至五代十國時期:

1. 定義與起源 節度使始設于唐朝,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因受職時朝廷授予象征權力的旌節而得名。其前身可追溯至北周及隋朝的總管、都督制度,唐高宗永徽年間出現"節度使"稱謂,但正式成為官職始于711年唐睿宗任命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

2. 職權演變

3. 曆史影響

4. 制度特點

該制度标志着中國古代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的博弈,其"外重内輕"的軍事布局模式,成為後世研究邊疆治理的重要案例。更多細節可參考《新唐書·兵志》及《資治通鑒》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梆鼓别宇诐谒敝箒蠶娘常惺惺纏繞潮候塵毂遲捱刺邪裡從然代售大教堂倒戢幹戈叨念地格梵偈豐昵封熂诟辱晦光價購漸悟凈飯王驚燕老口盲谷甿訟命俦嘯侶目眩神奪捏構潘天壽前甯人氣候學欽佩雀扇曲允上言商宜樿栉神委時效市重祀場縮回帑項逃避團掿瓦當汪穢妄言王徭萬全之計污濺汙言崄介绡素小許公吸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