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節度使的意思、節度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節度使的解釋

[governor of one or more provinces in charge of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during Tang Dynasty] 古代集地方軍政大權的官職。唐初在邊境設置。後遍設于内地,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至北宋初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成為一種榮銜

詳細解釋

官名。 唐 初沿 北周 及 隋 舊制,于重要地區設總管,後改稱都督,總攬數州軍事。 唐 睿宗 景雲 二年, 賀拔延嗣 為 涼州 都督,充 河西 節度使,自此始有節度使之號。其初,僅于邊地有之, 安 史 之亂後遍設于國内。一節度使統管一道或數州,總攬軍、民、財政。 宋 以節度使為虛銜, 遼 金 沿置, 元 廢。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其後由膳部郎中為 荊南 節度行軍司馬,遂為節度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 紹興 年間,行在有個 關 西 延安府 人。本身是三鎮節度使。”亦省稱“ 節度 ”。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 宣和 中復 幽州 ,乃建為 永清軍 節度,以命 郭藥師 。”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唐制節度觀察二使不并置》:“ 唐 制節度、觀察二使不并置,故節度常兼觀察處置等使。 崔珙 為 鳳翔 隴州 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節度使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軍政官職,其演變與影響貫穿唐至五代十國時期:

1. 定義與起源 節度使始設于唐朝,是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因受職時朝廷授予象征權力的旌節而得名。其前身可追溯至北周及隋朝的總管、都督制度,唐高宗永徽年間出現"節度使"稱謂,但正式成為官職始于711年唐睿宗任命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

2. 職權演變

3. 曆史影響

4. 制度特點

該制度标志着中國古代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的博弈,其"外重内輕"的軍事布局模式,成為後世研究邊疆治理的重要案例。更多細節可參考《新唐書·兵志》及《資治通鑒》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節度使的意思

節度使(jié dù shǐ)是中國古代的官職名稱,指掌握軍權的地方軍事長官。

拆分部首和筆畫

節度使的拆分部首是⻪(辶),筆畫為15畫。

來源

節度使一詞最早來源于唐代,是唐朝設立的地方軍事指揮官的官職名稱。

繁體

節度使的繁體字為「節度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作「節度使」。

例句

1. 李敢成為節度使後,開始牢牢掌握了軍權。

2. 他被任命為一座重要城市的節度使。

組詞

節度使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多個組詞,例如:

1. 節度使府:指節度使的辦公所在地和居住地。

2. 節度使軍:為節度使所統帥的軍隊。

近義詞

節度使的近義詞包括:

1. 起義軍:指發動起義并掌握軍權的軍事長官。

2. 大将軍:指擁有大規模軍權的将軍。

反義詞

節度使的反義詞為:

1. 監軍:指監督軍隊的官員,無具體軍事指揮權。

2. 文官:指從事行政和文化工作的官員,無軍事指揮權。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