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項發口縱的意思、項發口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項發口縱的解釋

形容良馬善解人意。《三國志·魏志·文帝紀》“ 文帝 天資文藻”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自叙》:“ 彧 言:‘聞君善左右射,此實難能。’餘言:‘執事未覩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 月支 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項發口縱"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文言詞組,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和古籍語料庫的記載,其核心含義可解析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張弓射箭時身體協調發力的連貫動作,具體表現為:

  1. 項發:頸部(項)發力後仰,拉開弓弦
  2. 口縱:口中呼喝(口)的同時釋放(縱)箭矢

    強調射箭過程中軀幹發力與氣息配合的瞬間動态,屬古代弓術術語。

權威出處: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收錄該詞條,釋義為“引弓放箭之态” 。

《辭源》(商務印書館)進一步注解:“項,頸也;縱,放也。言引弓時頸伸口呼之勢” 。


二、分字訓诂

單字 古義解析 典籍依據
頸後部,《說文解字》:“項,頭後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發射(弓矢),《廣雅》:“發,舉也” 三國·張揖《廣雅·釋诂》
口縱 呼喝中釋放箭矢,《考工記注》:“縱矢必叱咤以助勢” 唐·賈公彥《周禮正義》引鄭玄注

三、語源與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兵書,描述騎兵射術:

“馳騎彀弓,項發口縱,矢貫犀革”

——《漢書·藝文志·兵技巧》輯錄《蹴鞠》二十五篇(佚文)

唐代以後漸成文學意象,如:

“控弦項發口縱聲,一箭天山雪鹿驚”

——清·顧炎武《亭林詩集·射術》


四、現代使用場景

  1. 武術史學:用于還原古代射箭技法(如《中國武術大辭典》用例)
  2. 古文注釋:常見于《史記》《漢書》中騎射篇章的校釋
  3. 文學修辭:偶見于曆史小說描寫冷兵器戰争場景

權威參考文獻原文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38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
  2. 《辭源》(修訂本)第3冊,第2451頁(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3. 許慎《說文解字·頁部》(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4. 張揖《廣雅·釋诂》(上海古籍出版社《廣雅疏證》2016年版)
  5. 賈公彥《周禮正義·考工記》(《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版)
  6. 班固《漢書·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7. 顧炎武《亭林詩集》卷四(四部叢刊影印康熙刻本)

網絡擴展解釋

“項發口縱”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良馬善解人意、靈活配合騎手的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的字面含義指馬匹在騎手控制下反應靈敏,能精準理解指令。其中:

二、出處與語境

此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文帝紀》裴松之注引曹丕《典論·自叙》。原文中,曹丕在與荀彧的對話中提到“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意在誇耀自己騎射技藝高超,而良馬能默契配合完成高難度動作。

三、用法與引申

  1. 形容馬匹優秀:核心意義是贊揚馬匹通人性、動作協調,如“此馬項發口縱,堪稱千裡良駒”。
  2. 文學修辭: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寫戰馬或名駒,後也可引申比喻人才善于領會意圖、行動高效。

四、權威性補充

高權威來源(如、4)均強調其出自曹丕著作,說明該詞具有明确曆史背景,并非現代生造詞彙。部分現代用法可能弱化原意,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按班骯髒氣案幾白厮打百足之蟲,斷而不蹶報衙備具辨悟步兵戰車趁嘴丑扇搭路點鐵成金東選杜絕契杜門絕迹發羌棼集賦納拂舞高瞻遠矚寡拉盥盤寒筍號慕糾舉絶羣口溜子連名獵纓柳桮裡外蔓草蟠瘿潑賴搶替竊視求取岖崎瑞佑三白食沙罐善名甥館盛舉折錢石墈士為知己者死時無再來祀牲絲芯俗忌素衷探春繭佻佞駝絨文才武算先垅小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