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戰車的意思、步兵戰車的詳細解釋
步兵戰車的解釋
供步兵戰鬥和機動用的裝甲車輛。機動性強,有較強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通常裝有高平兩用機關炮、機槍和反坦克導彈裝置。最大時速65步兵戰車75千米。既可協同坦克作戰,也可獨立實行作戰任務。
詞語分解
- 步兵的解釋 ∶以徒步作戰進行訓練、武裝和裝備的兵種 ∶徒步行軍和打仗的士兵詳細解釋.徒步作戰的士兵。《六韬·戰步》:“步兵與車騎戰,奈何?”《史記·吳王濞列傳》:“ 吳 多步兵,步兵利險, 漢 多車騎,車騎利平
- 戰車的解釋 ∶用于作戰的車輛 ∶舊稱坦克詳細解釋又稱兵車。盛行于 春秋 、 戰國 。每輛配有一定數量的将士,故往往用戰車數量計算兵力。現泛指作戰用的車輛。《管子·山國軌》:“國為師旅,戰車敺就。”《戰國策·秦策
專業解析
步兵戰車(Bùbīng Zhànchē)是陸軍機械化部隊的重要裝備,指配備有武器系統、兼具火力支援與步兵輸送能力的中輕型裝甲戰鬥車輛。其核心功能是在戰場上伴隨步兵機動,提供火力掩護并協同作戰。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術語定義與核心功能
根據軍事術語規範,步兵戰車專指具備較強攻擊能力且可搭載步兵班組的裝甲載具。區别于裝甲運兵車,其核心特征在于:
- 火力支援:裝備機關炮、反坦克導彈或機槍等武器系統,能直接參與火力壓制和反裝甲作戰。
- 步兵協同:載員艙可容納6-8名步兵,實現“乘車戰鬥”與“下車作戰”的靈活戰術配合。
二、技術特征與分類
- 裝甲防護:采用輕量化複合裝甲或間隙裝甲,抵禦輕武器和炮彈破片。
- 機動性能:配備大功率柴油機或燃氣輪機,公路時速達65-75公裡/小時,具備兩栖浮渡能力(如俄制BMP系列)。
- 武器配置:
- 主武器:20-40mm自動炮(如美制M2布拉德利裝備25mm鍊炮)
- 輔助武器:7.62mm同軸機槍、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如中國04A式裝備“紅箭”導彈)。
三、作戰價值與發展
步兵戰車在現代戰争中承擔戰場突擊、快速部署和火力支援三重任務。根據北約标準化協議(STANAG),其作戰效能需滿足:
- 搭載步兵全程伴隨坦克集群突擊
- 提供持續火力壓制敵方步兵及輕型裝甲目标
- 保障步兵在敵火力威脅下的生存能力。
現代演進:新型步兵戰車趨向重型化(如德國“美洲獅”)、信息化(加裝戰場管理系統)和模組化防護設計,以適應城市戰與反恐作戰需求(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23年度裝甲車輛報告)。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全本)》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2019修訂版
- 《軍事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13871
- 《陸軍裝備技術标準術語》國防工業出版社,GJB 1364-2018
- 《北約陸軍裝備分類标準》NATO Standardization Office, STANAG 7194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權威來源的信息,步兵戰車(Infantry Fighting Vehicle, IFV)的定義和功能可歸納如下:
定義與核心特點
步兵戰車是一種專為步兵設計的裝甲戰鬥車輛,具有以下特點:
- 機動性:最大時速可達65-75千米,適應快速部署需求。
- 火力配置:通常配備高平兩用機炮、機槍和反坦克導彈,部分型號還裝有榴彈發射器。
- 防護能力:裝甲防護力優于傳統裝甲運輸車,可抵禦輕型武器和破片傷害。
主要功能
- 協同作戰:與坦克配合執行任務,負責消滅敵方輕型裝甲目标、反坦克火力點及低空飛行目标。
- 獨立作戰:可單獨執行快速突襲或防禦任務,例如通過空投搶占戰略要地。
- 步兵支援:車體設有射擊孔,步兵可在車内對外射擊,兼顧移動中的火力輸出。
曆史與發展背景
二戰期間,坦克的高機動性暴露了步兵跟進不足的問題,催生了步兵戰車的研發需求。現代設計中,其角色已從單純運輸工具演變為攻防一體的多功能平台。
應用場景
適合平原等開闊地形作戰,但在山區易受地形限制和伏擊風險。
如需更完整的參數或型號案例,可參考軍事百科類網站(如、7)。
别人正在浏覽...
安便白鹳步韻布旨長筵乘風轉舵舂撞鋤犁存款單道德科學大率登粟靛青調豫多心二業拊手幹劇亘舒寡薄毂端姽婳規矩準繩龜筮鼓書鶴媒獲薪江流日下講壇社會主義角心嶕嶢潔整軍令狀看青枯筇棱鳀陵踐馬良眉漫糊貓步米粉囊螢照書判妻辟支下乘全盛馓枝沙濾食德世界紀錄使巧受進送任倜傥不群托伏瓦當文問取五陽鰕姑想入非非消遙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