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崎岖。道路險阻不平。 北周 庾信 《周車騎大将軍賀婁公神道碑》:“ 馬援 亡於 武溪 ,屍柩返於 槐裡 ; 梁鴻 死於 會稽 ,妻子歸於 平陵 。嗚呼哀哉,嶇崎遠矣。” 唐 李敬方 《遣興》詩:“何必勞方寸,嶇崎問遠公。”
“岖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qū qí,主要用于形容地勢或道路的險阻不平,也可引申比喻人生、處境的艱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解釋
由“岖”和“崎”二字組成:
引申義
可比喻人生際遇或事物的艱難困苦,如“岖崎的命運”()。
古代文獻:
最早見于北周庾信《周車騎大将軍賀婁公神道碑》:“嗚呼哀哉,嶇崎遠矣”,形容路途遙遠艱險()。唐代李敬方《遣興》詩中也用“嶇崎問遠公”表達對人生困境的感慨()。
現代用法:
多用于文學或書面語,描述自然景觀(如山路、地形)或抽象比喻(如經曆坎坷)()。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擴展用法,可參考古籍原文或權威詞典。
《岖崎》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的意思是“波濤起伏的樣子”,形容地勢高低起伏,或波浪洶湧澎湃的景象。
《岖崎》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
- “山”(山字旁)為左邊的部首。
- “屰”(屍字旁)為右邊的部首。
它的總共是12畫,其中“山”部為3畫,而“屰”部為9畫。
《岖崎》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詩詞,最早出現在《全唐詩》中,用以形容峻峭的山勢、波浪翻湧的海面等自然景觀。在古代文人詩詞中,岖崎常被用來描繪山水之間的險峻和壯美。
在繁體字中,《岖崎》的寫法并未發生變化,依然為「岖崎」。
在古代的楷書中,《岖崎》的寫法有所不同:
- 岖字的古代寫法為「斪」,表示山崖的形狀,由兩個“山”字組成;
- 崎字的古代寫法為「矵」,表示崎岖的地勢,由“山”和“宀”(頭字旁)組成。
1. 這座山峰岖崎險峻,很多登山愛好者來挑戰它的高度。
2. 洶湧的海浪使漁船在岖崎的海面上颠簸不已。
1. 岖崎山脈
2. 岖崎路
3. 岖崎地形
1. 險峻
2. 崎岖
3. 起伏
平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