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 下裡 ”。 唐 元稹 《旱災自咎贻七縣宰》詩:“生小下俚住,不曾州縣門。” 五代 羅隱 《讒書·市傩》:“儺之為名,著於時令矣。自宮禁至於下俚,皆得以逐災邪而驅疫癘。”
(2).卑下鄙俗。亦指人或文辭之鄙陋者。 宋 嶽珂 《桯史·尊堯集表》:“是知當時公議,雖小夫下俚,猶不愜,不特 了翁 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王之奂》:“樂人所唱,皆下俚之詞。”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道經又有命 張良 注《度人經》勑表,其文辭絶類 宋 人之下俚者,至官秩亦然,可發一笑。”
“下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同“下裡”
指鄉間、民間或普通百姓的生活環境。例如唐代元稹《旱災自咎贻七縣宰》中“生小下俚住,不曾州縣門”,以及五代羅隱《讒書·市傩》提及“自宮禁至於下俚”,均指代民間或底層社會。
卑下鄙俗
形容言語、行為或文辭的低級、粗陋。如宋代嶽珂《桯史·尊堯集表》提到“雖小夫下俚,猶不愜”,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批評“下俚之詞”,均強調其庸俗不雅的特點。
詞源與結構
“俚”本義為民間通俗語言(如“俚語”),含粗俗之意。“下俚”結合“下”(底層)與“俚”,強化了“低俗”的貶義色彩。
用法示例
可用于批評文風(如“下俚之詞”)、行為(如“下俚之舉”)或身份(如“下俚之人”),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下俚”既可指代民間地域,亦可形容低俗内容,需根據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下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言辭粗俗或低俗。通常用來形容說話或行為粗魯、庸俗或無禮的人或事物。
下俚由“一”和“亻”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8。
下俚源自于古代漢語詞彙,是由“下”和“俚”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它的繁體形式為「下俚」。
在古時候,下俚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沒有具體的曆史文獻資料,我們無法确定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他的言辭十分下俚,完全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感受。
下流、下作、下賤、俚語、粗俗。
粗魯、庸俗、低俗、下流。
文雅、雅緻、莊重、高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