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稱 牯嶺 。在 江西省 廬山 。因有岩石狀如牯牛而得名。為我國著名風景區之一。 清 末先後為 英 、 法 、 美 等國租占,1935年收回。解放後辟為休養地。《廬山紀事》卷二:“ 九奇峰 東北為 牯牛嶺 。《山疏》:嶺雄峻,如人箕踞而睨……其北有石如牛首,故名。”
牯牛嶺是中國江西省廬山的一處重要地名,具有豐富的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地理位置與名稱由來
牯牛嶺位于廬山北部,是廬山的中心區域()。其名稱源于山嶺形狀酷似一頭壯碩的牯牛(公牛),明代《廬山紀事》記載“其北有石如牛首,故名”()。19世紀末,英國傳教士李德立将其英文名定為“Cooling”(清涼),音譯為“牯嶺”,成為沿用至今的簡稱()。
曆史發展
現狀與景觀特色
文化意義
牯牛嶺的變遷被視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縮影,胡適曾評價其“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注意:部分資料提到“牯牛嶺”作為成語形容艱險處境(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來源,可能為誤傳或小衆用法,建議以地理實體解釋為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