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亢陽的意思、亢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亢陽的解釋

(1).盛極之陽氣。《易·乾》“上九,亢龍有悔” 唐 孔穎達 疏:“上九,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明史·陸樹德傳》:“仲夏亢陽月,宜益慎起居。”

(2).形容人君驕橫寡恩。 漢 王充 《論衡·明雩》:“湛之時,人君未必沉溺也;旱之時,未必亢陽也。人君為政,前後若一。然而一湛一旱,時氣也。”《三國志·吳志·步骘傳》:“頻年枯旱,亢陽之應也。”

(3).指旱災。 三國 魏 曹植 《诰咎文》:“亢陽害苗。”《周書·于翼傳》:“舊俗,每逢亢陽,禱 白兆山 祈雨。” 宋 司馬光 《苦雨》詩:“今春憂亢陽,引領望雲族。”

(4).中醫謂陰虛而緻陽氣偏盛的病理現象。 清 梁章鉅 《退庵隨筆·攝生》:“肝腎虛與陰虛而補以參,庸有濟乎?豈但無濟,亢陽不更煎鑠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亢陽”是一個多義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四類:

1.盛極之陽氣

指陽氣過于旺盛的狀态,常與自然現象或哲學概念相關。例如《易經·乾卦》中“亢龍有悔”被唐代孔穎達解釋為“亢陽之至,大而極盛”。明代《明史》也提到“仲夏亢陽月”,強調陽氣極盛時需謹慎起居。


2.形容人君驕橫寡恩

用于描述君主性格剛愎、苛待臣民。漢代王充《論衡》指出,旱災未必因君主“亢陽”(暴政),但後世常以此詞暗喻統治者失德。三國時期《吳志》更直接将“亢陽”與天災關聯,暗示君主行為引發災異。


3.指代旱災

古代文獻中常以“亢陽”表示幹旱。如三國曹植《诰咎文》提到“亢陽害苗”,《周書》記載民間遇旱災時“禱白兆山祈雨”。此用法強調自然現象的極端性,與陰陽失衡相關。


4.中醫病理概念

指陰虛導緻陽氣過盛的病症,如肝陽上亢、腎陰虛火旺等。中醫認為,陰液不足時陽氣無法制約,引發頭暈、易怒等症狀。需通過滋陰降火調理。


綜合解析

“亢陽”的釋義涵蓋自然、政治、醫學領域,核心均圍繞“過度”與“失衡”。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如哲學讨論、曆史評價或中醫診斷等場景。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亢陽

亢陽是一個漢字詞彙,由亢和陽兩個字組成。亢字的部首是乙,共三畫;陽字的部首是日,共三畫。

亢字的拆分部首是口,從口的左側開始寫垂直的一撇,再畫一個向右的斜折線,最後寫一個向下的豎線。陽字的拆分部首是曰,從曰的左側開始寫一個向右的斜折線,再畫一個向上的豎線。

亢陽這個詞源于《書經·佚書》《雅序》:“亢者,進也。”意指前進、進取之意。在醫學中也有表示人體陽氣過盛、失衡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亢字和陽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在亢陽這個詞中,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例句:

他充滿了亢陽之氣,總是充滿活力。

組詞:

亢奮(形容極度興奮)

陽光(太陽的光輝)

近義詞:

旺盛(形容充足、充盈)

熱情(形容熱烈、積極)

反義詞:

亢陰(指體内陽氣不足)

消炎(指炎熱的病症得到緩解)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