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博籴的意思、博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博籴的解釋

宋 代糧食政策之一。糧缺時,官府将倉庫裡的餘糧低價賣出,用高價買進民間的絲、綿、绫、絹等,到秋收後再用銀、絲、絹等物兌換糧食,以平定物價。參閱《宋史·食貨志上三》《文獻通考·市糴考》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博籴”的詞義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博籴”是宋代實施的一項糧食調控政策,主要用于應對糧食短缺時期的物價穩定問題。其核心在于通過官府的物資置換手段平衡市場供需。

政策運作方式

  1. 糧食短缺期操作

    • 官府将倉庫儲備糧低價投放市場,緩解饑荒壓力;
    • 同時高價收購民間絲綢、絹布等非糧食物資(如絲、綿、绫、絹)。
  2. 秋收後置換機制

    • 待糧食豐收時,用此前收購的絲絹類物資或白銀兌換民間新糧,完成物資循環。

曆史依據
該政策在《宋史·食貨志上三》和《文獻通考·市籴考》中均有記載,反映了宋代通過經濟手段調節民生的治理智慧。

政策目的
通過“高價收絲絹—低價售糧—秋收兌糧”的循環,既避免糧價暴漲導緻社會動蕩,又保障官府對重要物資的調控能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博籴(bó diǎn)是一個具有濃厚文化内涵的詞彙。下面将為您簡要介紹博籴的意思、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其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博籴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博”意為廣泛、博大,而“籴”指的是升級碾米或麥的行為。結合起來,博籴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廣泛地升級或碾磨谷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方面,博的部首為十字手,筆畫為十畫;籴的部首為竹,筆畫為十九畫。 博籴一詞源于古代農耕社會。在古時候,人們使用石磙或石磨等工具,将農作物如米、麥等進行碾磨,以獲取食用、食品加工或貿易等多種用途。這就是“博籴”的來源背景。 關于繁體,博籴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保持不變,為「博籴」,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代相同。關于博籴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由于篇幅限制,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下面是一個關于博籴的例句:今天我去買了一袋新鮮的稻谷,準備回家進行博籴。 關于博籴的組詞,由于博籴本身就是一個詞語的組合,目前暫時沒有标準的相關組詞,需要根據具體語境來進行組合。 博籴的近義詞可能包括博磨、廣碾等,它們都表達了相似的意思,即廣泛進行谷物的碾磨或升級。 至于博籴的反義詞,由于博籴本身含有廣泛、博大的意思,因此可以考慮其反義詞為有限、狹窄等,用以表示相反的概念。 以上就是關于博籴的意思、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其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要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