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罰的意思、五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罰的解釋

對罪不當五刑者處以相應的五種贖金,稱為五罰。凡不足墨刑者罰百锾;依次鼻,二百锾;剕,五百锾;宮,六百锾;大辟,千锾。《書·呂刑》:“五辭簡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簡,正于五罰。” 孔 傳:“不簡核,謂不應五刑,當正五罰,出金贖罪。”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罰是中國古代法律術語,特指西周時期《呂刑》确立的、以財物贖抵五刑的五種等級制度。其核心内涵是對于證據存疑或罪行輕微的罪犯,允許其繳納特定財物替代肉刑或死刑,體現了“明德慎罰”的法律思想。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五罰的定義與來源

“五罰”源于《尚書·周書·呂刑》,是西周穆王時期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當案件證據不足(“疑案”)或罪行輕微時,官府可判處罪犯繳納不同數額的財物(如銅、絲帛等),以此替代墨、劓、剕、宮、大辟五種肉刑或死刑(即“五刑”)。這一制度旨在減少酷刑,彰顯司法寬宥。

二、五罰的具體等級與對應關系

根據《呂刑》記載,五罰按刑罰輕重分為五等,與五刑逐級對應:

  1. 墨罰:疑犯應處墨刑(面部刺字)者,可繳納100锾銅(1锾約合6兩)贖罪。
  2. 劓罰:疑犯應處劓刑(割鼻)者,贖金為200锾銅。
  3. 剕罰:疑犯應處剕刑(斷足)者,贖金為500锾銅。
  4. 宮罰:疑犯應處宮刑(毀損生殖器)者,贖金為600锾銅。
  5. 大辟罰:疑犯應處大辟(死刑)者,贖金為1000锾銅。

三、五罰的適用原則與曆史意義

  1. 疑罪從贖:僅適用于證據存疑或情節可矜的案件,若事實确鑿仍須執行原刑。
  2. 等級森嚴:贖金數額巨大(如大辟罰需千锾),實際僅貴族階層有能力承擔,具有階級性。
  3. 思想價值:将“德治”理念融入司法,通過財物刑限制肉刑濫用,推動刑罰文明化,對後世“贖刑”制度影響深遠。

文獻依據:

(注:因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此處僅标注權威出版物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五罰”是中國古代法律中的一種刑罰制度,指對罪行不足以適用“五刑”的犯人,以繳納贖金的方式替代肉刑或死刑。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五罰”源于《尚書·呂刑》,是西周時期确立的刑罰制度。當罪行較輕、不符合“五刑”(墨、劓、剕、宮、大辟)的適用條件時,犯人可通過繳納不同數額的銅(锾)贖罪。

2.具體内容

根據罪行輕重,贖金分為五等:

3.曆史背景與作用

4.現代理解

如今“五罰”多作為曆史術語使用,部分語境下也比喻嚴厲的處罰,但其核心含義仍指向古代贖刑制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尚書》原文或法律史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熬活八答麻鞋絆馬索熛薰持重麤慥打攪大蒙擔肩胛燔柴梵容墳井服度簠簋不修狗行狼心怪詭憨郎函幽育明後靠鹘入鴉群驕踞假相忌口金閣錦攬兒爵人括比朗言老虎皮淩威六辔氓廛抹階嬭媪龐亂乾贶掐死青泥青瑣秘清遠寝侻欺羽熱浪肉鋪灑利閃槌設行失指授兵刷尾死樣活氣邃深貪狡談空説幻尪老緯說五經魁五髒神鰕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