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sitate] 猶豫不決
她遲疑了一會兒,然後說道:“是的。”
亦作“遟疑”。猶豫;拿不定主意。《後漢書·董卓傳論》:“然猶折意縉紳,遟疑陵奪,尚有盜竊之道焉。” 南朝 梁 江洪 《詠舞女》:“斜睛若不眄,當轉復遲疑。”《醒世恒言·錢秀才錯占鳳凰俦》:“不是小子推托,祇為 高老 有些古怪,不容易説話,所以遲疑。” 賈植芳 《我鄉》:“哪裡是我的家呢?--我遲疑着。”
“遲疑”是一個動詞,表示因内心猶豫、不确定或顧慮而暫時無法果斷行動或做出決定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
心理狀态
指人在面對選擇、判斷或行動時,因疑慮、矛盾或缺乏信心而産生的短暫停滞。例如:“他站在路口遲疑片刻,不知該向左還是右。”
行為表現
常伴隨動作的延緩,如說話停頓、動作猶豫等。例如:“她伸手想按門鈴,卻又遲疑地縮回了手。”
情感因素
可能源于對後果的擔憂(如“擔心說錯話而遲疑”)、信息不足(如“因證據不全遲疑着是否舉報”)或道德掙紮(如“對說謊感到遲疑”)。
程度差異
輕微遲疑可能僅表現為短暫停頓,嚴重時則可能發展為“遲疑不決”,例如:“他為此事遲疑了整整一周,仍無法下定決心。”
近義詞對比
反義詞:果斷、堅決、笃定
使用建議:在書面和口語中均可使用,常見搭配如“稍作遲疑”“毫不遲疑”。需注意語境——過度遲疑可能顯得優柔寡斷,但必要時的遲疑也體現謹慎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