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麤衣惡食 ”。 《後漢書·袁京傳》:“﹝ 袁彭 ﹞行至清,為吏麤袍糲食,終於議郎。”
以下是成語“麤袍粝食”的詳細解釋:
形容衣着粗糙、飲食簡單,生活清貧困苦。其中“麤袍”指用粗劣布料制成的衣服,“粝食”指未經精細加工的糙米或粗糧,兩者共同體現物質條件匮乏的狀态。
該成語不僅指物質匮乏,更蘊含對簡樸生活的主動選擇,常與清廉、淡泊名利等品質關聯。例如提到,這種生活方式與古代貴族的奢華形成鮮明對比,成為品德高尚的象征。
“麤”為“粗”的古體字,現代漢語中多寫作“粗袍粝食”,但含義一緻。
《麤袍粝食》(cū páo lì shí)是一個成語,意為粗糙的衣袍和粗粝的食物。形容生活貧困,衣食不好。
《麤袍粝食》中,“麤”部的部首是“麥”(mài),總筆畫數為13。
“袍”部的部首是“衤”(yī),總筆畫數為10。
“粝”部的部首是“米”(mǐ),總筆畫數為11。
“食”部的部首是“食”(shí),總筆畫數為9。
《麤袍粝食》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梁文學家蕭統所著的《文選·略論》一書中。在這本書中,他描述了麤袍粝食的貧困生活。
繁體字的寫法為《麤袍厲食》。
古時候,《麤袍粝食》對應的漢字寫法如下:
麤 - 麤字舊字形為「麤」,由字頭穀(谷)與字尾維(韋)結合而成,表示蓄農業器具、築牆「韋」在「谷」中,它的字義為粗糙、粗暴。
袍 - 袍字舊字形為「袍」,由左右兩邊的衤(袁)和上部重疊的巾纛(纛)組成,表示古代達官貴人穿的長袍。
粝 - 粝字舊字形為「粝」,由戶(戶)和米(米)的組合,表示割去米糠後的糯米籽兒或器皿内剩餘的飯渣。字義為糙米、粗糙。
食 - 食字舊字形為「飠」,表示食物。由于食和飠形狀相似,後來形狀簡化,飠變成了食,但兩者意義相同。
他們生活在貧困的環境下,每天都吃着麤袍粝食。
麤衣淡食、衣食住行、麤衣粝食
貧困、貧苦、貧窮
富裕、富足、富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