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風木之悲 ”。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二·釋寶唱》:“臨朝端默,過隙之思彌軫;垂拱巖廊,風樹之悲逾切。” 金 王若虛 《贈昭毅大将軍高公墓碣》:“逮其成長,事與心違,曷勝風樹之悲,顧瞻松楸,未嘗不流涕太息。”
“風樹之悲”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來比喻子女因父母亡故而無法盡孝的悲痛。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本義解析
該成語中的“風樹”取自典故“樹欲靜而風不止”,比喻父母離世後,子女因無法奉養而深感遺憾和悲傷。核心含義是表達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哀痛。
出處與文獻引用
最早見于唐代道宣的《續高僧傳·釋寶唱》,描述臨朝執政者因時光流逝、父母離世而愈發悲痛;金代王若虛在墓志銘中也用此詞感慨人生無常。
近義詞與關聯表達
該詞與“風木之悲”“風木含悲”同義,均源自《韓詩外傳》中臯魚因未能盡孝而抱憾終身的典故。
用法與語境
多用于書面表達,常見于悼念父母、反思孝道的場景。例如:“他功成名就後,卻難掩風樹之悲,每每提及父母便潸然淚下。”
擴展知識
成語中的“風樹”意象生動體現了自然規律與人生遺憾的沖突,暗含儒家孝道文化中對“及時盡孝”的倡導。
意思:
“風樹之悲”是指風吹樹木的悲傷。它用來形容自然界中樹木隨風搖曳時所帶來的一種寂寥、悲傷的感覺。
拆分部首和筆畫:
風(風):部首風,4畫;樹(樹):部首木,6畫;之:部首之,4畫;悲:部首心,12畫。
來源:
“風樹之悲”這個詞源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來描繪大自然的柔美與悲傷。
繁體:
繁體字為「風樹之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可能有所不同,但對于“風樹之悲”這個詞來說,其基本的字形結構和拆分部首并沒有根本變化。
例句:
1. 風聲低語,樹影搖曳,演繹着大自然的風樹之悲。
2. 在蕭瑟的秋風中,我感受到了風樹之悲的強烈。
組詞:
風聲、樹影、悲傷
近義詞:
自然憂傷、風樹凄涼、樹隨風動的悲哀
反義詞:
陽光明媚、風和日麗、樹木欣欣向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