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采齊 ”。古樂曲名。一說,逸詩名。《周禮·春官·樂師》:“行以《肆夏》,趨以《采薺》。”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肆夏》、《采薺》皆樂名。或曰:皆逸詩。”《禮記·玉藻》:“趨以《采齊》。” 鄭玄 注:“齊,當為楚薺之薺。” 漢 賈誼 《新書·容經》:“行以《采薺》,趨以《肆夏》,步中規,折中矩。” 明 歸有光 《明君恭己而成功》:“步中《采齊》,行中《肆夏》。”
“采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及背景如下:
“采荠”讀作cǎi qí,有兩種核心含義: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
關于“采荠”是否為逸詩,學界尚無定論。鄭玄等學者認為可能是失傳詩篇,但因缺乏文本證據,主流觀點更傾向其為樂曲名。
“采荠”是周代禮儀音樂的代表符號,反映了古代禮樂制度對行為規範的重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禮記》等古籍原文。
《采荠》是指采摘芥菜的意思。芥菜是一種蔬菜,具有辣味,常作為食物或調味品使用。
《采荠》的拆分部首是草字頭,部首是漢字按照形狀和意義分成的一類,草字頭則是草類植物的部首。
《采荠》的筆畫數目是11畫。在書寫過程中,需要依次書寫11畫來完成這個漢字。
《采荠》是一個古代漢字,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存在。它是由“采”和“荠”兩個部分組成。
在繁體中,采荠寫作「採薺」。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采荠的寫法與現代寫法有一些差異。具體寫法可參考古代的碑刻、文獻等。
1. 今天去田裡采荠回來,準備炒一盤辣菜。
2. 奶奶經常使用采荠來調制辣椒醬。
1. 采摘:指采取的動作,常用于采摘水果、蔬菜等。
2. 采集:指采取的行為,常用于采集花草、昆蟲等。
3. 芥菜:一種蔬菜,具有辣味,常用于烹饪中。
1. 采摘:采荠的意思相近,都指采取植物的行為。
2. 採集:與采荠意義相似,都指采取物品的行為。
不采荠:指不進行采摘芥菜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