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湘累 ”。1.指 屈原 。 元 張鳴善 《脫布衫過小梁州》曲:“悼後世追前輩,對五月五日,歌楚些弔 湘纍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沉江》:“那滾滾雪浪拍天,流不盡 湘纍 怨。”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 屈原 是赴 湘水 支流而溺死的,古人稱之為 湘累 。”
2.借指因罪被貶黜的人。 宋 蘇轼 《次韻張舜民自禦史出倅虢州留别》:“玉堂給劄氣如雲,初起 湘纍 後佩銀。” 王十朋 集注:“ 舜民 字 芸叟 , 元豐 辛酉為 環慶 帥屬,明年責監 郴州 酒稅。 郴 屬 湖湘 ,故以 湘纍 稱之也。”
“湘纍”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本義與起源
“湘”指湘江,“纍”通“累”,意為被繩索牽連的冤死者。該詞最初特指屈原,因其投湘江自盡,故稱“湘纍”。漢代揚雄的文獻中已有此用法,成為屈原的代稱。
2. 引申含義
在宋代文學中,“湘纍”被擴展為對因罪遭貶官員的婉稱。例如蘇轼在《次韻張舜民自禦史出倅虢州留别》中以“湘纍”指好友張舜民被貶至郴州(屬湖湘地區)一事,暗含對其遭遇的同情。
3. 文化意蘊
該詞融合了地理(湘江)、曆史人物(屈原)與政治際遇(貶谪)三重意象,常用于詩詞中表達對忠臣遭難或文人失意的感慨,具有悲情色彩。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屈原典故或宋代貶谪文化,可查閱《楚辭》相關注釋及宋代文人的貶谪詩作。
《湘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處于湘江兩岸的地方,特指湘潭地區。
《湘纍》的拆分部首是「水」,拆分筆畫為11畫。
《湘纍》一詞是古代文人創作的地名聯成詞,用以形容湖南省湘潭地區所在的湘江兩岸的地方。
《湘纍》的繁體字寫法為「湘纍」。
古時候「湘纍」并未以統一的标準寫法出現,可能會有一些變種形式,但整體上仍然保持「湘纍」的意思。
1. 水清如鏡、山巒疊嶂,這是湘纍的風景。
2. 我的家鄉位于湘纍,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1. 湘潭:指湘江南岸一個位于湘潭市的城市。
2. 湘江:指湖南省的一條大河,是湖南的母親河。
3. 兩岸:指河流兩旁的地方。
湘中、湘南
其他地區的地名,如江蘇、浙江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