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銅鐎 ”。
關于“銅焦”的詞義解釋如下:
“銅焦”是“銅鐎”的異寫形式,指古代一種銅制的炊具或軍用品。其核心含義可通過以下兩點概括:
形制與用途
銅鐎為盆狀器具,下有三足,附有長柄,主要用于溫羹或加熱食物。在漢代至晉代時期盛行,兼具民用和軍用功能。根據,軍中亦用其炊飯和夜間巡更(類似“刁鬥”),如唐代駱賓王《蕩子從軍賦》提及“銅焦夜不鳴”。
曆史文獻記載
該詞在《漢語詞典》《滬江線上詞典》等工具書中被明确标注為“銅鐎”的異體寫法,說明其屬于古代漢語中的特定器物名稱。
需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銅焦”解釋為現代工業中的“銅焦炭”,但此說法缺乏古籍和權威詞典支持,可能是對術語的誤用或混淆。建議以曆史文獻和字典解釋為準。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說文解字注》或漢代《釋名》等古籍。
《銅焦》指的是煉銅時産生的焦炭。
該詞的部首為「金」,總共有16個筆畫。
「銅焦」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煉銅工藝。在古代,銅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在冶煉銅的過程中,需要用到焦炭作為還原劑。因此,這種煉銅過程中所産生的焦炭就被稱為「銅焦」。
「銅焦」的繁體字為「銅焦」。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銅焦」這個詞的字形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意義相同。
1. 這座冶煉廠每年能生産幾萬噸的銅焦。
2. 父親告訴我,鑄造銅器時需要使用銅焦來提高熔點。
銅礦、銅鏽、銅器、焦炭等。
焦炭、爐渣、爐焦等。
銅、煤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