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縣度的意思、縣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縣度的解釋

漢 時 西域 山名。其山溪谷不通,以繩索懸缒而過,故名。 漢 荀悅 《申鑒·雜言上》:“若夫 縣度 之厄,素舉足而已矣。”《漢書·西域傳上·烏秅國》:“其西則有 縣度 …… 縣度 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雲。”《後漢書·班超傳》:“ 超 遂踰 蔥領 ,迄 縣度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縣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特指曆史上位于中國西域(今帕米爾高原一帶)的一處極其險要的山隘。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釋:

一、 詞義解析

二、 文獻出處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對“縣度”的解釋為:“漢 西域 山名。其山溪深不通,以繩索懸缒而過,故名。” 此釋義直接點明了其作為西域山名、因通行方式而得名的核心含義。來源:《漢語大詞典》(可參考線上版如漢典網或權威出版社紙質版)。
  2. 《漢書·西域傳》記載: 班固在《漢書·西域傳上·罽賓國》中明确記載:“起皮山南……又曆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令人身熱無色,頭痛嘔吐,驢畜盡然。又有三池、盤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長者徑三十裡。臨峥嵘不測之深,行者騎步相持,繩索相引,二千餘裡乃到縣度。” 這是關于“縣度”地理位置、險峻程度及通行方式的最早、最權威的史料來源之一。來源:班固,《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大唐西域記》印證: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十二)描述帕米爾高原(波謎羅川)時,雖未直接使用“縣度”之名,但對其地理特征的描述(“途經危阻,寒風飛雪……行旅經此,難萬全生”)與《漢書》記載的險絕環境高度吻合,印證了該區域作為古代天險的存在。來源:玄奘、辯機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

三、 地理特征與曆史作用

“縣度”是一個源自古代西域地理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帕米爾高原上一處需要懸空攀援才能通行的極端險要山口。它因獨特的地理特征和通行方式而得名,并作為絲綢之路南道的咽喉要沖載入史冊(《漢書·西域傳》)。該詞不僅反映了古代西域交通的艱險,也見證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壯舉。

網絡擴展解釋

“縣度”是一個曆史地理名詞,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縣度(拼音:xiàn dù)是漢代西域的一座山名,位于今帕米爾高原一帶。該山地勢險峻,溪谷難以通行,古人需借助繩索懸吊或牽引才能通過,因此得名。

二、文獻依據

  1. 《漢書·西域傳》記載:“其西則有縣度……縣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索相引而度雲。”
  2. 《後漢書·班超傳》提到班超西征時“逾蔥嶺,迄縣度”,說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詞源解析

四、現代應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用于描述古代西域交通要道的險峻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書》《後漢書》等原始史料,或相關西域曆史地理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案伯八一宣言标兵測評昌辰創疤帶頭大氣層點比電壓貳過蜂結負公鼎付之一歎幹彊高門大屋耿餅晷緯估較孤舟獨槳還跸行貨子寒客涸溜賀啟鴻源黃朱畫飾講題角鋼嘉緻結愛積金金鸂鶒恪遵枯胔楞呵呵嶺嶙鹿蔥邏袖滿庭芳冒愧猛士膩雲披枷帶鎖蒲薦起牀儒戶桑果首車順祥縮鬯踏蘆渡江韬詞襪首吻翰聞一知二無衣之賦下旅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