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度的意思、县度的详细解释
县度的解释
汉 时 西域 山名。其山溪谷不通,以绳索悬缒而过,故名。 汉 荀悦 《申鉴·杂言上》:“若夫 县度 之厄,素举足而已矣。”《汉书·西域传上·乌秅国》:“其西则有 县度 …… 县度 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后汉书·班超传》:“ 超 遂踰 葱领 ,迄 县度 。”
词语分解
- 县的解释 县 (縣) à 中国省级以下的一种行政区划。 县 (縣) á 古同“悬”。 笔画数:; 部首:厶; 笔顺编号:
- 度的解释 度 ù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度。刻度。度量衡。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度。高度。风度。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度:角度。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度。湿度。经度。纬度。浓度。 电能的单位,
专业解析
“县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特指历史上位于中国西域(今帕米尔高原一带)的一处极其险要的山隘。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释:
一、 词义解析
- 本义: “县”通“悬”,意为悬挂、高悬;“度”指度过、跨越的地方。合起来,“县度”字面意思是指需要悬空攀援才能度过的险要山口。这形象地描绘了该地山势陡峭、道路险峻,行人需借助绳索等工具悬吊而过的情景。
- 引申义/专指: 在历史地理文献中,“县度”已成为一个专有地名,特指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南道上连接西域与中亚、南亚的关键险隘,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之一。其具体位置大致在今帕米尔高原的某处险峻山口(如塔什库尔干附近),以险绝著称。
二、 文献出处与权威释义
- 《汉语大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对“县度”的解释为:“汉 西域 山名。其山溪深不通,以绳索悬缒而过,故名。” 此释义直接点明了其作为西域山名、因通行方式而得名的核心含义。来源:《汉语大词典》(可参考在线版如汉典网或权威出版社纸质版)。
- 《汉书·西域传》记载: 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中明确记载:“起皮山南……又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又有三池、盘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县度。” 这是关于“县度”地理位置、险峻程度及通行方式的最早、最权威的史料来源之一。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 《大唐西域记》印证: 唐代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描述帕米尔高原(波谜罗川)时,虽未直接使用“县度”之名,但对其地理特征的描述(“途经危阻,寒风飞雪……行旅经此,难万全生”)与《汉书》记载的险绝环境高度吻合,印证了该区域作为古代天险的存在。来源:玄奘、辩机原著,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
三、 地理特征与历史作用
- 险要特征: “县度”的核心特征是其极端的险峻。它位于高海拔的帕米尔高原,山崖陡峭,峡谷深邃,道路狭窄且常被冰川、积雪覆盖。古人穿越此地,必须依赖绳索悬吊(“悬缒”、“绳索相引”),稍有不慎即坠入深渊,故有“难万全生”之说。
- 交通咽喉: 尽管险绝,“县度”却是丝绸之路南道的关键节点。它是连接汉代西域都护府辖区(今新疆)与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天竺(印度)等南亚、中亚地区的必经之路。商旅、使节、僧侣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不得不冒险穿越此天险,使其成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县度”是一个源自古代西域地理的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指帕米尔高原上一处需要悬空攀援才能通行的极端险要山口。它因独特的地理特征和通行方式而得名,并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要冲载入史册(《汉书·西域传》)。该词不仅反映了古代西域交通的艰险,也见证了中外交流史上的壮举。
网络扩展解释
“县度”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县度(拼音:xiàn dù)是汉代西域的一座山名,位于今帕米尔高原一带。该山地势险峻,溪谷难以通行,古人需借助绳索悬吊或牵引才能通过,因此得名。
二、文献依据
- 《汉书·西域传》记载:“其西则有县度……县度者,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云。”
- 《后汉书·班超传》提到班超西征时“逾葱岭,迄县度”,说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三、词源解析
- “县”:古同“悬”,本义为悬挂(参考《说文解字》),此处指通过绳索悬缒的通行方式。
- “度”:意为跨越、通过,强调地形的险阻。
四、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用于描述古代西域交通要道的险峻特征。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书》《后汉书》等原始史料,或相关西域历史地理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奔泷柄朝尝鼎一脔馋样朝衣东市赤海愁促春醅待见恶衣糲食伐矜繁芜奉玄关闭还好含笑九泉核电站黑云压城城欲摧合两为一后起字皇书焕焕椒壸教泽加枝添叶极地爬天鳜鯞浚稽山空薄宽宏大度老夥计腊田陵鲤流漫流虬掳掠率躁门闑鸣飙民享模效蒲松龄青洛穷小子氄毳社人市门翁收生妇孰何寺主檀杏腾踏提壶吐珠于泽,谁能不含丸散温沴武罗象繇胁肩谢游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