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勇士。勇敢有力的人。《史記·高祖本紀》:“酒酣, 高祖 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唐 杜甫 《昔遊》詩:“猛士思滅胡,将帥望三台。” 宋 陸遊 《九月十六日夜夢覺而有作》詩:“将軍櫪上汗血馬,猛士腰間虎文韔。” 魯迅 《華蓋集續編·記念劉和珍君》:“真的猛士,将更奮然而前行。”
(2). 太平天囯 武秀才第二等階的稱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欽定士階條例》:“於七月十七日考猛士,馬箭三枝,步箭五枝。”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至武秀才等則攺稱英士、猛士、壯士、威士之殊。”
“猛士”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和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1. 本義:勇敢有力的勇士 指勇猛無畏、戰鬥力強的人,常被用于形容戰場上的英雄或傑出人物。例如:
2. 引申義:太平天國的武秀才稱號 在近代太平天國政權中,該詞被用作武秀才考試的第二等階稱號(第一等為“英士”,第二等為“猛士”),需通過馬箭、步箭等軍事考核。
使用特點:
例句參考:
《猛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勇猛的士兵或勇猛的人。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犬”和“昏”。犬表示狗,而昏表示暗昧。狗在古代象征勇猛和忠誠,因此,《猛士》一詞即指勇猛、能力強的人。
《猛士》的部首是“犭”和“日”,其中“犭”是犬的變體,表示與狗相關的含義;而“日”表示太陽,用來表示與光明、大氣息相關的意義。該字一共有11畫。
《猛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在《孟子》中有“猛士百有一犬”一句,意思是百個勇猛的士兵中隻有一個狗。後來,《猛士》逐漸成為表示勇猛之人的概念。
《猛士》的繁體字保留了簡體字的結構和部首,沒有變化。即“猛士”。
在古代,繁體字和簡體字還未被統一規定,所以《猛士》有一些不同的古代寫法。例如,可以寫成“猛士”的形式,也可以寫成“勐士”的形式。這些古代寫法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猛士”。
1. 他是一位真正的猛士,從不退縮。
2. 無論敵人多麼強大,我們将保持猛士般的勇氣。
3. 這個國家需要無數猛士來保衛家園。
組詞:勇猛、勇士、豪傑、狼心狗肺、烈士、英雄。
近義詞:英雄、勇者、戰士、鬥士、豪傑。
反義詞:懦夫、膽小鬼、軟弱、怯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