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腐爛的屍骸。《後漢書·陳寵傳贊》:“ 寵 矜枯胔,躬斷以情。” 宋 陸遊 《初冬風雨驟寒作短歌》:“萬鞭枯胔憤未平,纛下老酋何足縛。” 清 唐孫華 《蔬食》詩:“傳聞 齊 魯 間,埽地千裡赤。析骸炊枯胔,掘根采葑蒠。”
枯胔(kū zì)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指幹枯腐爛的屍體或屍骨。該詞由兩個單字構成,均與死亡、腐朽相關:
綜合釋義: “枯胔”指因暴露于自然環境(如荒野)而脫水幹癟、腐爛的屍骸。它描繪的是一種令人觸目驚心的死亡景象,帶有強烈的腐朽、荒涼、悲慘的意味。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戰亂、災荒後無人收殓的遺骸,或泛指一切暴露于野外的腐爛屍體。
古籍用例參考:
權威來源依據:
“枯胔”是一個具有特定意象的古漢語詞彙,專指暴露荒野、幹癟腐朽的屍體或屍骨。其含義承載着死亡、腐朽、荒涼、悲慘等強烈情感色彩,多見于描述戰亂、災禍後慘狀的古代文獻中。其釋義主要依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如《漢語大詞典》、《辭源》等。
“枯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需拆解其單字含義來理解:
枯
本義為草木失去水分而幹萎,如“枯木”“枯萎”。引申為幹涸(如“枯井”)、貧瘠(如“枯腸”)或事物衰敗的狀态。
胔
讀作zì,意為腐爛的肉或帶腐肉的屍骨,常見于古籍。例如成語“掩骼埋胔”(出自《禮記·月令》),指掩埋暴露的屍骨。
組合含義
“枯胔”字面可理解為“幹枯的腐肉或屍骨”,可能用于描述荒蕪、死亡或衰敗的景象。但因該詞極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例如是否出現在古籍、詩歌或特定方言中。若為文獻引用,建議核查原文上下文。
注意
若書寫有誤,可能為“枯骴”(“骴”同“胔”),或與其他字組合(如“枯骨”更常用)。建議用戶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精準解釋。
北人不精細不倫不類暢朗唱門酬賔打瓜當央東墅咄咄怪事方收分期分批伏涼兒拊循高等高話高掌貴熱貴身寒蜒胡面子豁達大度奸聲焦唇乾舌交通島積簡充棟稛載賴耶老蠢勞務理定立心買籴梅漿抿泣墨子泣絲槃盂琵琶喬扮硗脊青海省齊嚴權寄屈馬蛐蛐兒人外遊戎女山足詩傳市井徒事養水火坑樹柯碩明窪涔王役猥朝侯蔚荟夏氏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