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腐爛的屍骸。《後漢書·陳寵傳贊》:“ 寵 矜枯胔,躬斷以情。” 宋 陸遊 《初冬風雨驟寒作短歌》:“萬鞭枯胔憤未平,纛下老酋何足縛。” 清 唐孫華 《蔬食》詩:“傳聞 齊 魯 間,埽地千裡赤。析骸炊枯胔,掘根采葑蒠。”
“枯胔”是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需拆解其單字含義來理解:
枯
本義為草木失去水分而幹萎,如“枯木”“枯萎”。引申為幹涸(如“枯井”)、貧瘠(如“枯腸”)或事物衰敗的狀态。
胔
讀作zì,意為腐爛的肉或帶腐肉的屍骨,常見于古籍。例如成語“掩骼埋胔”(出自《禮記·月令》),指掩埋暴露的屍骨。
組合含義
“枯胔”字面可理解為“幹枯的腐肉或屍骨”,可能用于描述荒蕪、死亡或衰敗的景象。但因該詞極罕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例如是否出現在古籍、詩歌或特定方言中。若為文獻引用,建議核查原文上下文。
注意
若書寫有誤,可能為“枯骴”(“骴”同“胔”),或與其他字組合(如“枯骨”更常用)。建議用戶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精準解釋。
《枯胔》是一個漢字詞組,表示事物幹枯、褪色、凋零的樣子。可以用來形容花草植物等生命體的枯萎,或者形容事物失去活力、萎靡不振。
《枯胔》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枯」和「胔」。
「枯」是由木偏旁和古部組成,木表示與樹木相關的事物,古表示舊、老。它的拼音是kū,總共有8畫。
「胔」是由月偏旁和耳部組成,月表示肉類,耳表示聲音。它的拼音是zī,總共有10畫。
《枯胔》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出自《莊子·逍遙遊》的篇章《肆開》。在現代漢語中,這個詞并不常見。
繁體字「枯」為「枯」,「胔」為「胔」。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枯」和「胔」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的寫法已經統一确定下來。
1. 這個花盆的花已經枯胔了,需要及時澆水。
2. 一片枯胔的葉子隨風飄落在地上。
3. 經過長時間的幹旱,土地變得幹燥枯胔。
組詞:枯萎、枯黃、枯竭。
近義詞:幹枯、憔悴、萎靡。
反義詞:茁壯、生機勃勃、繁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