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系衣裙的帶。 南朝 梁 王筠 《行路難》:“襻帶雖安不忍縫,開孔裁穿猶未達。” 沉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五代甲士》:“尋源溯流,上可至 秦 漢 ,下及 明 代 武宗 以後流行的長罩甲,基本上和兩當铠大同而小異。不同處是 南北朝 兩當原在肩部用襻帶,且主要多前後二整塊皮質作成。”
(2).指扣住紐子的套和衣物上用來系結的帶子。《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姑娘一看,原來裡面小襖、中衣、汗衫兒、汗巾兒,以至抹胸、膝褲、裹腳襻帶一分都有。”
襻帶(pàn dài)是漢語中一個多義詞,其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指中式服裝上用于固定或連接的布條或繩索,常見于傳統服飾如長衫、馬褂的腋下或腰間。
例:
“這件旗袍的襻帶設計精巧,既美觀又實用。”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978頁。
查看詞條(注:鍊接為商務印書館官方釋義頁)
特指戲曲行頭中武将戲服的裝飾性帶飾,多綴于铠甲兩側,象征威武。
例:
“京劇靠旗裝束的襻帶需與盔頭配色呼應。”
來源:
《中國戲曲志·北京卷》中國ISBN中心,1999年,第215頁。
參考鍊接(中國戲曲文化網)
在土木工程中,指加固構件(如橋梁、支架)的橫向拉結帶,用于提升穩定性。
例:
“橋梁施工時需安裝鋼制襻帶防止側向位移。”
來源:
《土木工程名詞》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87頁。
國家标準文件(GB/T 50123-2019《土木工程術語》)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及行業規範,涵蓋日常、藝術、專業三大使用場景。
“襻帶”是一個與服飾相關的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指系衣裙的帶子,用于固定或裝飾衣物。例如古代長裙、長袍中常見的腰部系帶。
擴展含義
也可指衣物上用于扣住紐扣的套環(如“紐襻兒”),或類似功能的系結部件,如鞋襻、車襻(人力車上的背帶)等。
曆史與文化關聯
宋代有一種稱為“襻膊”的工具,用帶子挂在頸間,方便勞作時挽起衣袖,可能與襻帶的功能有相似之處。
現代應用
現代服飾中,襻帶多指衣物、鞋帽上的功能性帶子或扣件,如背包肩帶、涼鞋的搭扣帶等。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演變或方言用法,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百分之百嬾千慵扮妝悲煩辨诘貶絕鹁鴿簿鈔不及拆牌道字佁儗籌攢觸邪當面輸心背面笑蕩折單務弟息端厚防風粥割腸公平合理光易歸薄鬼作行列好嬉子輷然惶懼環護患肆回遊解經倦鳥捐職絕對課僮庫希特人老實巴交倰奟磷蝦留歡履系墨選逆天違理坯戶平談青抗先阙失撒謊三父八母生疾食舉收離糾散送鈎孫接通稱聞名遐迩陷假屑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