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下藩 ”。
“下蕃”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下蕃”是“下藩”的異體寫法,拼音為xià fān,主要含義包括:
如需進一步查閱,可查看漢典(、)或《宋書》相關原文。
《下蕃》是指古代中國對蕃地的稱呼,含義是指與中原相對立的邊遠地區,包括西南、西北等地。它也可以指代那些居住在這些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
《下蕃》這個詞可以拆分成為“一”、“立”、“三”、“艹”、“虍”、“一”、“蕃”七個部分。其中,“下”、“蕃”兩個字分别為部首。
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一(1畫)+立(5畫)+三(3畫)+艹(3畫)+虍(6畫)+一(1畫)+蕃(14畫)= 33畫。
《下蕃》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禮·地官》:“外蕃佐命”。古代的“蕃”原指與中原居民不同的邊遠少數民族。而“下”則表示這些少數民族所處位置較遠離中原地區。
《下蕃》的繁體字為「下蕃」。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下蕃可能有不同的寫法。比如,“下”字可以寫作“下囟”或“下土”,“蕃”字可以寫作“番”或“薠”。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域的寫法有所差異。
1. 隋朝時,軍隊不斷征讨下蕃地區的少數民族。
2. 直到唐朝,大部分的下蕃地區才逐漸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
下蕃地、下蕃人、下蕃地區、下蕃風情
邊疆、邊遠地區
中原、内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