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有應得的意思、咎有應得的詳細解釋
咎有應得的解釋
謂由于自身的罪過而得禍或受罰是完全應得的,怨不得别人。《宦海》第七回:“ 李德标 一時冒犯,觸怒 烏紳 ,咎有應得。” 魯迅 《<朝花夕拾>後記》:“原來我的識見,就正和 唐 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譏于千載之前,真是咎有應得。” 巴金 《家》十四:“你當初為什麼不反抗,不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現在是咎有應得。”
詞語分解
- 咎的解釋 咎 ù 過失,罪過:咎戾。負咎。以彰其咎。 怪罪,處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責備、懲處或禍害是自己造成的)。 災禍:休咎(吉兇)。 怨仇:與臣有咎。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應得的解釋 猶應當;應該。 唐 杜甫 《喜雨》詩:“晚來聲不絶,應得夜深聞。”《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供養伯伯是應得的,此銀伯伯留下隨便使用。”《紅樓夢》第八三回:“這病時常應得頭暈,減飲食,多夢。” 郭沫若
專業解析
"咎有應得"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一個人遭受的災禍或懲罰是由其自身的過失或錯誤行為導緻的,是理應承受的結果。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義拆解
- 咎:過失,罪責。《說文解字》釋為“災也”,引申為過錯、責任。
- 應得:理應得到,應當承受。
合指因自身過錯而理應承擔相應的不良後果。
-
整體含義
形容某人因言行不當、失職或犯錯而招緻懲罰或損失,屬于自作自受,并無冤枉之處。
例句:
他因貪污受賄被判刑,完全是咎有應得。
二、權威詞典來源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
受到的懲罰或災禍是自己造成的,一點也不冤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查看詞條(注:此為商務印書館官網詞條示例鍊接,實際查詢需通過該社官方平台)
-
《漢語大詞典》
釋義:
罪過或災禍由自己招緻,理應承受。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收錄于權威曆史語料庫。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官網)
三、用法與語境
- 情感色彩:含貶義,多用于批評或評價他人過失導緻的後果。
- 語法功能:常作謂語、定語,如“這是咎有應得的下場”。
- 近義詞:罪有應得、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 反義詞:無妄之災、飛來橫禍。
四、古典文獻用例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十回(清代吳趼人):
“這件事,據我看來,他實在是咎有應得。”
此例印證成語在近代文學中的批評性用法,強調責任歸屬自身。
參考資料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 商務印書館, 2016.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4.
- 吳趼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M].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59.
網絡擴展解釋
“咎有應得”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 字面分解:由“咎”(過失、罪責)、“有”(存在)、“應”(應當)、“得”(得到)組成,整體表示因自身過錯而遭受應有的懲罰或後果。
- 核心思想:強調因果關系,即人的錯誤行為會導緻對應的負面結果,帶有“自作自受”的貶義色彩。
二、出處與用法
- 典故來源:出自清代張春帆的小說《宦海》第七回,原文為“雖然李德标一時冒犯,觸犯烏紳,咎有應得……”。
- 使用場景:多用于批評他人因錯誤行為招緻懲罰,或表達對公正結果的認可。例如:
- 騎車違規被罰款,可稱“咎有應得”(例句來源)。
- 官員因渎職被追責,也適用此成語。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罪有應得(側重罪行與懲罰對等)。
- 反義詞:積善得果(因善行得到好報)。
四、補充說明
- 語法結構:主謂式成語,通常作賓語,含貶義(如“這是咎有應得”)。
- 常見誤讀:“咎”讀作jiù(第四聲),不可誤讀為“chù”;“應”讀yīng(第一聲),非yìng。
别人正在浏覽...
闇修百廢鹹舉百金之士賓下超倫轶群傳薪得策東觀之殃逗徹逗情斷腸猿獨角仙放辟淫侈凡使封祝富勢各個擊破灌地跪乘孤洲罕聞豪筆轟動一時金翅擘海驚沙極左鞠視空心大老官浪莽林茂恡啬流行性緑衣人毛詩綿花免脫黏接昵狎倗友丕誕疲鈍伾伾頗牧普度大會謙匿慶宥秦穆公勤渠繕性省納時邁書蠹死沒俗僧危羸鄉途險言限韻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