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方和四隅。借指邊疆。《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植傳》:“疆埸騷動,方隅内侵,沒軍喪衆,幹戈不息者,邊将之憂也。” 唐 白居易 《杭州刺史謝上表》:“旋屬方隅不寧,朝廷多事。”《前漢書平話》卷上:“念爾福緣名分薄,何能端坐鎮方隅。”
(2).全面積中的一部分。多指邊側之地或角落之地。《周書·任果傳》:“ 任果 字 靜鸞 , 南安 人也。世為方隅豪族,仕於 江 左。” 唐 劉知幾 《史通·載文》:“國止方隅,而言併吞六合;福不盈眥,而稱感緻百靈。” 明 徐渭 《<會稽縣志>諸論》:“僧 一行 之言曰:‘星之與土,以精氣相屬,而不係於方隅。’” 朱自清 《“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自知’而不先‘知他’,隻是聚在方隅,老死不相往來的辦法;隻是‘不可以語冰’的‘夏蟲’,井底蛙,磨坊裡的驢子之流而已。”
(3).借指拘于一偏。 清 顧炎武 《複陳藹公書》:“當世之通人偉士,自結髮以來奉為師友者,蓋不乏人,而未敢存門戶方隅之見也。”
(4).指邊和角。 鄭觀應 《盛世危言·技藝》:“否則方隅不準,鈎鬭難工。”
(5).方位。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若創建第宅,趣於落成,歲月方隅,或犯所禁,且不忖分量,唯務壯麗,禍不旋踵,自速其釁者多矣。”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四:“ 天井水 亦曰 龍陂 , 酈道元 曰:‘廣圓二百餘步,在 靈豀 東江 隄内。水至淵深,有龍見于其中,故曰 龍陂 。’以方隅求之,毫釐不失。”
方隅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方位性複合詞,其核心意義由“方”與“隅”組合而來。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二版)解釋,“方”本指四方(東、南、西、北),引申為方向或地域;“隅”原指角落,後擴展為邊側之地。二者結合後構成以下三種釋義:
地理方位概念
指四方與四隅構成的整體空間,如《三國志·吳書·賀邵傳》載“疆場侵方隅”,此處“方隅”特指國家疆域的邊緣地帶。
區域範圍限定
引申為具體地域範圍,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中“方隅之見”即表達局限于特定區域的狹隘認知,該用法強調空間界限帶來的思維局限性。
方位代稱體系
在傳統堪輿學中,方隅被納入八卦方位系統。《協紀辨方書》記載古代建築需“考方隅,定吉兇”,此處特指通過測算方位磁場進行空間規劃的技術規範。
該詞在近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修辭,如錢鐘書《圍城》中“方隅之見”比喻思想狹隘,印證了詞彙從實體空間向抽象概念延伸的語義演變軌迹。
“方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而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該詞從地理空間延伸到思想局限,涵蓋邊疆、角落、方位等多重含義。不同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矮小精悍寶塔糖靶牌邊符逋诳橙子戳脊梁疵醇辭巧理拙潨瀉盜颉動步端重鵝子訪實犯歲番攤負阙鬼鬽華容胡必經紀人精芒靜息金木踡跽絶美軍令狀開發利用看當連衡柳屯田呂氏貓眼石牡銅拿訛頭逆流而上杻鎖排告鵬鳌輕緑铨調悛移蹂轹乳漆塞邑射程省觐生孰署尾斯養送老送年送手帕同胞共氣頹萎溫粹諧淑希革